-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后现代解构主义美学案例分析
后现代解构主义美学案例分析
摘要:该文通过对网络恶搞这种后现代颠覆性审美表象的分析,捕捉其颠覆传统的后现代解构主义审美特性及其复杂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后现代解构主义美学表象,为今后继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网络恶搞;后现代;复杂性
后现代主义是60年代发生于欧美,70、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它孕育于西方现代文化的母胎中,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是秉有西方传统文化基因又在后工业化语境中变异而产生的“文化幽灵”。其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全面复苏的后工业化社会,是伴随着历史剧变,人们对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的厌倦、怀疑、甚至嘲笑,并不再认为其对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宁愿将个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状态中。中心变成多元,永恒成为变迁,整体成了碎片……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90年代后,后现代主义思潮进一步渗入大众传媒和日常文艺消费,激起了众声“喧哗”,它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评判艺术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甚至全然模糊,艺术精品受到了严重挑战,出现了高科技操作下复制的甚或拼凑的艺术,无深度、平面化、增殖、拼贴、碎片等均成为后现代艺术的特征。典型事例如漫画《论语》,大话《西游》,“搞笑”诺贝尔奖金,“交配”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以及王朔的“痞子文学”和“无知无畏”的文学批判等。这些现象,已不似现代艺术家杜尚给《蒙娜丽莎》加上胡子并将小便池搬到展览会上作为艺术品展出那样具有“先锋”、“前卫”意义,而代之以大众时尚调侃的意味。
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压力令人身心俱疲。这样就容易与轻松幽默的方式发生共鸣,加之,在一个物质和精神相对自由宽松的审美民主时代,人们更易于将目光转向恶搞这种追求自由的网络传播形式,这契合现代社会人们“浅性阅读”的消费心理需求,与网络传播一拍即合。近年来,恶搞之风愈演愈烈,从视频到文本,从网络到电视,从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到古典名著、主旋律影片等等,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网络恶搞正渗透到大众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穿梭,网上网下,如火如荼地流行开来,其传播迅速,似乎大有营造一种新文化时尚,甚至派生“恶搞学”的趋势。其在不断涌现的恶搞作品皆以一种颠覆、滑稽的无厘头方式来解构传统思维方式及社会、文化观念,颠覆主流价值观及审美理念,通过解构、颠覆、反讽等方式来表达个人思想,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网络恶搞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伴随着后现代思潮勃发的今天,草根阶层通过网络颠覆和嘲弄权威和主流文化,表达自己话语权的一种方式。本质上它是一种互联网的亚文化,是对公众熟悉的人或事根据个人意愿进行大胆、夸张、具有讽刺意味地再定义和打破传统理解的再诠释。这种诠释具有强烈的感官刺激及个人主观感情色彩,是在正统文化、主流价值观的审美疲劳下,借助网络技术,对被恶搞的对象进行正面的讽刺与嘲弄。
随着多媒体的快速发展,读图成为当今青少年的重要阅读方式,图形、图像成为阅读的主体内容,他们是“网络的一代”、“读碟的一代”,是网络恶搞的主体。他们对娱乐异乎寻常的追求凸现了后现代审美活动的顽劣性,他们灵魂与心灵的苍白造成其游戏态度,即把所有的艺术、神圣、经典拿来调侃,造成对审美表象荒诞的颠覆性。对形象化的追求使他们更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体验而将“思”的意义放逐,审美情趣呈现感性化特征。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会被恶搞成葫芦兄弟版、超女五人组、圣斗士五福娃等等;古典名著《西游记》会被恶搞成孙悟空与王母娘娘的养女结婚,玉皇大帝最喜欢用望远镜看人裸奔;以及在古典社会被作为“万世师表”而顶礼膜拜的孔子及其思想,至现代社会作为“孔老二”、“孔家店”被打倒,较多“准精英”开始对它说三道四进行批判,进而成为大众调侃的“漫画”对象。由此我们也似乎找到了那些具有崇高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红色经典被恶搞的答案。
对此,我们深深忧虑:这种颠覆主流价值观、解构传统文化的娱乐长此以往流行下去,会一点点地销蚀青少年对国家、民族、理性、价值、尊严等问题的深度思考,使其内心指向变得“平面化”。毕竟,娱乐就是娱乐,难登大雅之堂,无法上升到文化与艺术的高度。
的确,恶搞已经开始威胁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传承,破坏了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精神内核,使经典和艺术俚俗化,全面颠覆了我们的审美习惯,体现出审美趣味的异化。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文化的堕落。
尽管网络恶搞是一种文化的堕落,大家还是追捧,乐此不疲,网上论坛数不胜数的跟帖加上很高的点击率,恰恰反映出大众后现代审美趣味的俚俗化和非主流化的倾向。
任何一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边是对恶搞这种颠覆性审美表象的口诛笔伐,一边恶搞作品层出不穷。恶搞的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