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建立可靠价值支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阅读中建立可靠价值支点

在阅读中建立可靠价值支点   牛学智简介   牛学智,1973年生,宁夏西吉县人。1997年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2002年师从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先生,2009年至今任宁夏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系中国作协会员。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读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文艺批评文章100余篇,著有《寻找批评的灵魂》、《世纪之交的文学思考》(2007年“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之一)、《当代批评的众神肖像》、《当代批评的本土话语审视》等。   语涉文学批评,别人先不说,单是自己,就够腻味了。为什么呢?你花了八、九年时间想把这东西弄清楚,可是,你微观的视角与其他雪片一样纷至沓来的高头讲章一比较,你马上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人家怎么还在“五四”的高度、人文的大概念上推进呢?难道如此抽象地去说,还能保证言说的有效性吗?如此等等吧,总之,我是被彻底搞晕了。这则小文,我不妨以自己为解剖对象,追问一下这其中的诸多为什么。   2005年至今,我基本未写一篇像样的作家论和作品论,也好像没有多少心思读文学作品了,即便是被炒得很热的作家或作品,感情也是相对漠然的,更遑论毫无选择地扑向充塞于成千文学创作期刊上的新作品了。当然,这段时间,类似于韦勒克与沃伦、伊格尔顿、利维斯、勃兰兑斯、兰瑟姆、塞尔登、巴尔特、“耶鲁‘四人帮’”、布斯与赫尔曼和佛卢德尼克、托多罗夫、巴赫金、刘象愚、刘再复、王德威、朱寨、钱中文、童庆炳、曹顺庆、南帆、陶东风、王一川、申丹、余虹、李建军等人近百本文学理论著述,囊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新批评、解构主义、结构主义、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等,差不多都读过了。一个直观印象是,当前社会语境下的文学批评话语方式、价值取向、审美重心等,不可能在既有文学理论惯例中产生了,它必须有新的价值机制支撑。值得申明的一点是,我所谓新的价值机制,是从社会性能、现实状况来说的,不是以学院学科建设来论。倘若以后者为对象,那么,今天的文学批评甚至可以原封不动地使用10年前乃至20年前的文学理论程式。为什么呢?因为封闭在教室里,再怎么陈旧的批评模式,再怎么令人头疼的审美方式,都可以在学分制的强硬执行中维持下去而不受任何其他意识形态瓦解。   涉及到新的价值机制,我想,可能先得谈一谈学人的代际问题。   为避免干巴巴的理论说辞,这里姑且以拙著《当代批评的众神肖像》(2012)为例,略作展开。   这本批评家个案研究,是从2007年开始写,2011年底完成的,跨度5年。我大概浏览了一下,其他人写一本理论专著,至多也就3年时间,有些学者,甚至几乎是一年一本,不信你看看几位年届花甲的文学批评家,其他论集不算,仅理论批评专著就有十好几本,是不是平均每年写一部呢?这不是什么神秘的工程,是可以量化出来的。我之所以用了那么长时间,完全不是要制造什么精品,目前还没有能力写出一本精品。关键是在选谁、怎么选上耗费了过多时间,而选谁、怎么选,不是叼一根烟、二郎腿一架,苦思冥想想出来的,是边选择边阅读、边阅读边删除、边删除边搜索,如此往复折腾,这工作就快不了。   尽管小书不尽成功,但毕竟在现在的18位批评家之外,至少细读了近10位、粗读了近5位,合起来差不多近40位。这样一个数字,我想我还算是勉强熟悉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家,特别是新时期以来40多年的批评流程的。最突出的一个感受是,“40后”、部分“50后”(主要是50年代前期)批评家,阅读面比较宽、知识储备比较杂,多数也许还保留着鲁迅时代“杂家”的传统,这造成了他们的文学研究、批评文字背后,都或多或少隐藏着一个可以勾勒出来的社会历史形态,特别是社会现实状貌,但文风又基本是“大白话讲大道理”的风格,这是这一代人的学术值得继续流传下去的资本。遗憾是,这代人差不多也都相信“大白话讲大道理”这个理,这意味着他们的心目中,本质论是坚实存在的。在坚守本质论的同时,思维不可能不是粗线条的,论述不可能不是抓大放小的。最后,凝聚到文学批评上来的,一般是对所谓文学理论规律的具体化处理,和通过具体化文学处理“拓展”既有文学理论视野。读“重写文学史”的一些成果就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功夫主要在细枝末节上,大的思维框架上有突出冲击的不很明显。最强烈的一个感受是,部分“50后”(主要是50年代后期)、“60后”(60年代前中期)批评家,普遍学有专攻,而且有扎实、系统的现代知识准备和现代思想训练,文学批评的分支也就从这代人这里开始形成了。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专题化、主题化,知识分子论、社会历史论、意识形态论、文本论等虽时有穿插,但除了专业方向,其他问题基本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再加之这批学人进入新世纪之交的文学言说之后,国家社科基金、文化体制改革的冲击,文学批评的公共意识越来越淡化了,“学术突出,思想淡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