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史理论与实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技术史理论与实践

技术史理论与实践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来研究中国冶铸史的心得和感悟,阐述了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指出:没有需求就没有发明,没有需求就没有发展,任何技术的产生必须完成必要的技术积累过程;技术的本质是文化的,技术史问题的研究,不仅要着眼技术本身,还应纳入文化体系和社会大背景中去考量。   关键词: 技术史,技术发明,炼锌,叠铸,翻砂      Abstract:Based on his experience of long practice of researches on historical metallurgy of China,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 need, indicating that no need, no invention, no need, no development and any invention takes place only after the necessary technical accumulative processes have been accomplished, and that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 is culture, the researches of the historical problems of technology should include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Key words: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technical invention, zinc-smelting, stack casting, sand-casting      技术是人类运用知识与智慧的创造发明;技术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的、文化的,尤其是传统技术,在需求中产生、在需求中发展是其根本;没有需求就没有发明;没有需求就没有发展;任何技术的产生必须完成必要的技术积累过程。这是笔者在技术史研究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基本理念。本文笔者试图从中国古代炼锌术的发明;叠铸的产生与发展;翻砂工艺的诞生;青铜范铸技术的产生、发展与消亡几方面来阐述中国古代传统技术产生与发展的规律;通过具体事例来感悟技术的本质;从技术史研究的实践来认识技术史的理论。      一. 从黄铜的使用到炼锌术的发明         锌是古代较难冶炼的金属之一。由于氧化锌的还原温度(1000℃左右)与锌的沸点(907℃)很接近,用木炭还原锌矿通常是得不到金属锌的。所以,锌首先是通过其与铜的合金――黄铜进入人们生活的,这是冶金界和科技史界的共识。因此,古代对炼锌技术的认识与掌握,首先取决于人们对黄铜的认识、掌握与使用。   中国是最早使用黄铜的国家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陕西临潼姜寨)②和龙山文化(山东胶县三里河)③就有黄铜的使用,但是,在随后的夏商周“三代”,尽管冶炼技术不断提高,但黄铜的冶炼技术并没有发展起来。为什么?因为没有社会的需求。   中国社会进入青铜时代之后,青铜很快与统治者的精神生活和意识形态结合起来,担当着敬鬼神、通神灵、祭祖宗、释王权的社会功用,成为统治者的最高追求。青铜的冶炼和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得到了快速而系统的发展(后文中有进一步的阐述),而黄铜则因为没有出现持续的追求、使用而消失在青铜的光芒之中④。   东汉以后,佛教传人中国。由于佛教崇尚?B石(黄铜古称)造像,而中国没有?B石,因此铸造黄铜佛像,必然要引进?B石。于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B石成了丝路贸易中主要的舶来品。所以,在三国到隋唐的文献中,经常可看到有关?B石的记载⑤。?B石作为外来货物引进时间长了,必然会传入炼制技术。所以,在我国五代以后的文献中便有炼制?B石的记载⑥;北宋时,?B石的使用遍及佛家到皇室甚至民间⑦。但是,这期间官府对矿藏的开发、金属的炼制与使用都有严格的控制和限制,因此?B石的炼制与使用非常有限⑧。   明代中期以后(嘉靖年之后),政府推行黄铜制钱⑨,黄铜成了铸钱的原料,使黄铜的炼制进入产业化。这,极大地推动了黄铜炼制技术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黄铜的冶炼无疑是直接出自于含锌矿与铜矿的还原与熔合⑩,但这种认知并没有在青铜时代建立起来。之后,从五代至明代中期,黄铜的炼制都是由铜与锌矿炼制,文献中俗称“点化”、“点炼”或“升炼”{11}。然而,在黄铜进入产业化后,大约经历50年的时间(嘉靖中期至万历中后期),人们便认识并掌握了提炼单质锌的技术,也即发明了炼锌术{12}。      “三代”人们对黄铜没有需求,当然发展不起来;从魏晋到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