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民族地区信息资源公共获取障碍因素分析
我国民族地区信息资源公共获取障碍因素分析
〔摘 要〕我国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信息资源公共获取水平也相对落后。本文从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信息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分析制约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障碍因素,目的在于促进民族地区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公共获取水平。
〔关键词〕民族地区;信息资源;公共获取;障碍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3-0059-03
信息资源的公共获取是指信息资源能否便捷地、免费地或通过合理付费的方式被一般公众无障碍地获取[1]。我国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普遍偏低,信息资源公共获取水平也相对落后。本文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口素质、教育、经济和信息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分析制约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障碍因素,目的在于促进民族地区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开发,促进信息用户和公众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1 自然环境特点
截至2004年,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达61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3.89%[2]。以少数民族主要分布的西部地区为例,西部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而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只占全国的28.8%;土地广袤而人口相对稀少是西部民族地区的显著特点[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大多地处边疆,全国5大自治区有4个与邻国接壤。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地。从民族地区的地理区域特点来看,大多位于祖国的边疆、高原、草原和荒漠,地域广阔,人迹稀少,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多样。这种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增加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以及用户在支付信息技术费用、获取信息费用方面的成本,又影响着公众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效果。在西部偏远地区信息尤其是传统文献信息的交流传递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多年来各民族地区图书馆摸索出的一套特殊的文献传递形式,如马背图书馆、骆驼包、帐篷借阅点、乌兰包克其(红色书包)、自行车车架、背篓书箱等,从另一角度也体现出民族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导致的信息获取障碍。
2 社会环境差异
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共建有民族乡(镇)合计??1 248个,分布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首先,这种大杂居、小聚居方式形成的民族地区由于各自所处的地理区域不同,存在着较大的社会环境差异。其次,各少数民族所处的社会环境状况也有所不同。我国少数民族有的人口众多,分布较广,如回族在我国的宁夏、甘肃、河南、新疆等19个省、市、区都有居住;也有的人口稀少,只局限在某一狭小地域生活,如西藏的门巴族、珞巴族[2]。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社会条件的不同,使得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之间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各民族地方有着各自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各民族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和崇拜,且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民族地区公众在心理、文化素质、个人经济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社会环境差异造成了各民族地区在信息化发展以及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不均衡现象。
3 语言文字障碍
我国民族地区使用的语言文字复杂、多样。我国55个少数民族,除回族、满族使用汉语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民族文字的情况更复杂,据专家统计,我国现行的民族文字有39种之多。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满、纳西、苗(贵州黔西地区)、景颇、傈僳、拉祜、傣和佤等十几个民族各自都有自己的文字,有的还有2种以上的,如蒙古文2种,傣文4种,傈僳文2种等[4]。其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计算机系统和数字化开发能力还有限,数字化民族信息资源总量较少。近年来,有11种少数民族文字在字符集、键盘、字模标准的研制、语文数据库的建立以及民族文字操作系统、出版照排系统和各类应用系统的开发等方面,已有不同程度的开展[5],这些研究成果为建立民族文献数据库奠定了基础。然而就整个民族信息资源来说,大量民族文字信息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数字化开发,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整个互联网上只有非常少量的信息。据2005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结果,对网页的编码情况统计如下:简体中文(GB)比例占91.93%,繁体中文(BIG5)比例占7.91%,英文网页比例占0.15%,而其他比例只占到0.01%[6]。现有的网页信息大多为汉字编码信息资源,而少数民族文字文献资源或是因为文字本身的软件系统尚未开发出来或是相关技术不成熟,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公众对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获取。
4 人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