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意象方法论意义与诗画互补之美学意蕴形成路径
意象方法论意义与诗画互补之美学意蕴形成路径
摘要:意象对于诗画互补的哲学意义在于以意象为核心的诸范畴为诗画互补这一美学现象的生成提供了方法论意义:在意象的类二元组合构架下,一方面,“意”将人们的创作思维经验性地引向诗,“象”将人们的创作思维经验性地引向画;另一方面,在意象的组合构架下,人们不再局限于“象”对“意”进行言说的经验习惯,也意识到“意”对“象”的规定性。于是,在方法上人们经验性地将抽象形式存在的“意”置换为特殊的艺术存在形式“诗”,将抽象形式存在的“象”置换为特殊的艺术形式“画”;同时,意象之“意”与“象”的结合亦被经验性地转变成诗画的融合互补。
关键词:意象;方法论;诗画互补;美学意蕴;形成路径
中图分类号:B8302;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5
魏晋六朝时期虽然“意象”这一范畴已经出现于文艺理论中,但是其本体地位尚未被确立起来,因而就更谈不上对其方法论意义的认识和应用了。而在唐代随着意象本体地位的确立,意象给予诗画互补的方法论意义也被逐渐认识。再加之,魏晋六朝时期绘画在观念上逐渐取得了与诗的对等地位,人们在观念上也有了诗画相互垂范的共同意向,不过两者互补性的达成仍然需要具体方法和切实路径的引导。唐宋时人们已经从两方面认识到了意象的功能意义:一是意象直接参与文本的建构,形成文艺之本体;二是其方法论意义的呈现,它主要关涉到在“意”与“象”的组合结构模式下两者的互补性存在所提供的示范意义。虽然“‘意象’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范畴,已经被美学家比较普遍地使用了”[1]265,但是意象对于诗画互补观念的美学意蕴主要不是从本体论层面彰显,而是从方法论层面敞开,其意义在于:意象在构成上的互补性注定引领人们做由意到诗、由象到画的联想,由意象的类二元结构推衍到诗画互补性的形成(此处使用类二元结构是为了同西方二元论思想区别开来)。把意联系于诗、把象联系于画的思想在北宋邵雍那里已经很明确了。清代叶燮的话亦证明这种推衍的可行性:“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已畦文集》)当代学者同样赞成这种推衍:“在诗画交融艺术实践的推助下,生成了‘诗中有画’的美学讲求,以及相应的诗性文学形象思维的‘造型’美特征,致使‘情景交融’一语几乎成为中国美学理论批评的经典术语。”[2]不过,意象对于诗画互补的方法论意义具体通过哪些路径实现呢?笔者将从意象在创作中的地位、意象的类二元构成、意象之意与诗所达成的经验性联系、意象之象与画所达成的经验性联系等入手探讨。一、意象在唐代文艺创作中本体地位的确立构成了诗画互补的认识基础从《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及“圣人立象尽意”等表述可知,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发现了言作为语词在表意方面的局限性,并确立了“立象尽意”的观念。深受《周易》影响的刘勰继承了《周易》对“言”、“象”所持的态度,他在《文心雕龙》中数次讲到“言”对意的言不由衷窘境:“言不尽意,圣人所难”(《序志》);“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神思》);“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神思》)。刘勰认为解决这个窘境的方法就是“神用象通”,而这个“象”,刘勰称之为“意象”,它是文艺创作的依据,创作主体的“独照”之处就在于“窥意象而运斤”(《神思》)。刘勰虽然只在《神思》篇中提到“意象”,但其文艺价值却是深远的:刘勰将“立象以尽意”这一具有宗教巫术意味的哲学认识方式转化为文艺构思的一般原理,并将其概括为“意象”,在使之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的历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在唐代,文艺领域中“言不尽意”的情况亟待人们从理论层面予以解决。如孙过庭《书谱》云“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张怀??《书议》说“可以心契,不可言宣”。对于言意之间的难题,佛禅自汉代传入以来就源源不断地给予人们如何超越语言缺陷的启示,这也为象与境作为意的表达手段起到了重要的渲染作用。佛教大抵主张超脱名言概念限制的直观,因为语言概念与真理正智始终是无缘的。“所谓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维摩一默,皆是不依文字,尽传心法。”[3]故而在禅宗中,鼓吹直观把握真理和贬黜语言功能的倾向一直存在。禅宗特别看重的“悟”或“觉”,某些时候就有“现观”、“现证”的意思。唐代特别是中唐及其后佛禅的诸多主张都与打破名言的限制有关:一是“观心”。温州永嘉县玄觉对这一主张的改造很有影响。“观心”作为禅行的内容,北宗尤为重视,玄觉则作了特殊发挥。首先他把所观的“心”规定为“一寂”或名“灵源”、“玄源”,认为一切深广功德全在“一心”[4]192。佛禅这种“观心”主张在文艺创作中影响很大。如宋之问《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物用益冲旷,心源日闲细”;张?b《历代名画记》“外师造化,中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水泥厂余热锅炉调试报告.pdf VIP
- 2024-2025年中国铁氧体软磁材料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docx
- 2025秋统编版(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全册)课时练习及答案(附目录).docx
- 我眼中的中国平安.docx VIP
- 公路工程沥青新旧试验规程差异对比解读-JTG 3410-2025.pdf VIP
- 《气体传感器简介》课件.pptx VIP
- 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编制提纲(试行).doc VIP
- 粘贴钢板加固施工方案.docx VIP
- 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2025).docx VIP
- Fisher阀门结构与维护.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