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宋代绘画雅俗分途成因及发展
浅析宋代绘画雅俗分途成因及发展
摘 要:宋代是中国历史进程中重要的过渡时期,这期间艺术在内容、风格及形式上都有着这一时代特有的价值,它为后来各朝各代的艺术发展提供了珍贵启示。宋代艺术博大精深,它是在什么力量的推动下得以发展?它们得以延续后世的力量又在哪里?通过对宋代绘画及社会历史的分析和解读,揭示文人画和院体画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宋代;文人画;院体画;成因;发展
宋朝开国之时,后周恭帝显德七年,身为禁军统帅的赵匡胤亲自演出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戏码,成为了宋代开国皇帝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统治者颁布一系列法令,使政权归皇帝所有,强化了中央集权。但是,宋太祖赵匡胤发动的武装起义使之成为了他猜忌武将的心病。于是他又导演了“杯酒释兵权”一剧,使自己的拥护者、禁卫军统帅等一批有功之臣主动辞退,告老还乡,从而解除了他们的军事指挥权。自此,宋代兵制形成了新的历史风貌:偃武修文,重用文官,推动了中晚唐以来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和发展。
排斥习武之人使得文人得以发展。赵匡胤在要求武人读书的同时把军政大权交付到文人手中。他极度鄙视武将的骄纵贪欲,他认为即使大部分文人都贪污腐败,也不及武将一人的祸害程度。于是,他把官僚机构都交给文人掌握,就这样,文人掌握了军政大权,成为除皇室外宋代实力最强的群体。由文人阶层统治的宋代,带来社会的文治与文化的发展。
宋中后期的书画艺术已经成为足以代表两宋书画成就的新风尚。经过宋代近百年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仅宫廷绘画也与西蜀、南唐的风格有所不同,就连与院体画风相对的文人画也开始兴起。宋代重文轻武这一社会背景使得文人士大夫这一群体得以壮大。有官无职、有职无权的人员不在少数,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以及地方官职里有多数徒有空衔。宋代文官的俸禄和赏赐丰厚。在这种衣食无忧,不需要从事具体实践的条件下,他们有大把时间和精力用读书、绘画等各类艺术创作,从而壮大了文人画这支队伍。
文人画作为绘画思潮的一种,是自中唐后开始发展的。文人画的兴起,是在宋神宗熙宁、元丰时期,倡导者多是参加并进入科举之途的文人,他们企图在政治上干一番大事,又希望过着老庄一样自由的生活,得到精神上的升华。为此,他们把书画作为从政的“余味”,在作品中体现清、幽、静、寒,自然适意,浑然天成的审美追求。故此,这一阶段他们的题材主要为山水、竹石,绘画形态则以离形得似为宗旨的写意画。文同、苏轼和米芾为主要代表。
宋代绘画艺术呈现出两种主要特征:写意传神与精细入微,分别汇成了两种特色不同的流派。前者体现在上文提到的文人画中,后者主要体现在院体画上。
院体画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周朝,到五代南唐、西蜀时最为完备。赵匡胤统一天下后建立了翰林院,招揽贤才,吸引了当世各地画家纷至沓来。宋代初期,画院依旧使用五代体制。直至宋徽宗时,建立画学用来培养宫廷画师,之后将其与翰林图画局合并。学习所分学科为:释道、山水、人物、花鸟、竹石等。画家们在学习技法的同时也注重自身修养。
为体现出主体的审美追求和情感,文人画家们在绘画技法上推崇写意传神。强调一种只可神会不以形似的绘画原则:只要表现出了内心的高雅心境,就可以了。不斤斤计较于逼真的形象。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文人画追求画中体现出的“意气”,在作画的过程中也讲求“常理”。文人画不在于“形似”,而在于其生命力,注重其神态。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只有形神兼备,方为上乘。可神会而不求形似的美学原理出自司空图所提出的 “离形得似”的理念,这一理念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因此深受文人画家喜爱。
2.文人画家认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为清幽寒静。平淡悠远的闲适之情,画家寓情于神,通过绘画表现出心中所想。我们可以从苏轼对书法和诗歌的评论中能看出:“余尝论书,以为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划之外。”意境高远成为宋代文人艺术的重要理论依据。
3.文人画反对绘画创作中的因袭模仿,主张变化求新。苏轼曾道:“东坡虽然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前世画师今姓李,不妨题作辋川诗。”他认为自己虽然向湖州派学习过,但画出的竹石风格却与文同有一定差异,在学习他人风格时还要加上自己的创新。
4.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剧史料记载,李公麟的《贤己图》,画中几人掷骰子,盘中已经有五个是六点,还有一颗在旋转中,结果未知。画中有一人正张着嘴紧张地说着“六”。人们看后连连称赞,而苏轼却笑了,问道:“天下所有语言,六的发音都是合口。现在盘中有五个骰子是六,还有一个未知,画面中的人物理应呼六。而那人却张着嘴,这是为何?”作者得知,佩服至深。
5.书画结合。即强调诗歌与绘画相互结合,要求画中体现出诗意。画中诗即用绘画和书法表现出作者的内心世界。在米芾、苏轼之前也有在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