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元曲评论中本色含义嬗变
浅论元曲评论中本色含义嬗变
摘 要:“本色”是评价元曲艺术的一个重要概念,随着曲论家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本色”一词的含义从单一的语言风格发展到包含戏曲演出各重要元素的表演规律,进而上升到一种审美境界,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嬗变过程。
关键词:元曲 本色 含义 嬗变
“本色”一词最早见于《晋书?天文志》。《志》云:“凡五星有色,大小不同,各依其行而顺时应节,色变有类:凡青皆比参左肩,赤比心大星,黄比参右肩,白比狼星,黑比奎大星。不失本色而应其四时者,吉;色害其行,凶。”显然,这里的“本色”指的是本来的颜色、本来的样子。最先把“本色”一词用于文学评论的是南朝的刘勰。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篇》中说:“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疏矣。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茜,虽逾本色,??能复化。”用借喻的手法,以“本色”来界定文章的风格。自此以后,“本色”一词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学评论中。特别是元曲兴盛以后,“本色”更是成为评论元曲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概念,随着曲论家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涵义日渐丰富,大致说来,经历了如下的嬗
变过程:
一、从“不工”到“天然”的语言风格
在各家元曲评论中,“本色”一词的含义最初是就戏曲的语言风格而言的。较早使用该词的是元代的顾瑛。在其《制曲十六观》中论及什么是好的戏曲语言时说:“字字敲打得响,歌诵妥溜,方为本色语”。顾瑛这里说的“本色”,显然指戏曲语言应当具有在诗词歌赋的严肃工整和街谈里议的率性随意之间的独特风格。正因为有这样的“不可太工”之词,也就有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富丽工整之词,在语言风格上日益形成后来所谓的“本色派”与“词采派”。顾瑛所言的“本色”,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语言的质朴无华。
至明代何良骏,也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阐释“本色”之意。他说:“盖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何氏反对“施朱傅粉,刻画太过”,提倡“淡而净”的风格,形容本色之词即“靓妆素服,天然妙丽”。我们注意到何氏在继承前代关于本色语言当质朴无华的认识之外,又为“本色”增加了新的内涵,那就是“天然”。质朴的未必是天然的,天然的也会华丽多姿,惟其不可太过雕琢。臧晋叔在《元曲选序》中说“大抵元曲妙在不工而工”,与顾瑛的评论一脉相承,但是“不工”与“不可太工”之间,已经显示出明显的差异。臧晋叔对“本色”的理解除了质朴之外,还有不加雕琢,还其本来面目之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这层意义上,臧晋叔的“不工”与何骏良的“天然”之说也有相似之处,已经从单纯要求戏曲语言的质朴进化到戏曲语言要无限贴近演绎对象的本来面目。
二、向戏曲演出规律的延伸
随着元曲评论的日趋成熟,曲论家们不仅在语言风格的系统内将“本色”的含义阐释地淋漓尽致,同时也从戏曲的演出规律出发,不断丰富着“本色”的内涵,这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从适于演唱的角度出发。在顾瑛的《制曲十六观》中,“歌诵妥流,方为本色语”的阐述已经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即所谓本色的戏曲语言,是应该便于表演者顺畅的演唱或道白的。何良骏在解释“本色”时,也说戏曲语言应“清丽流便”,反对过分诗文化造成的语言生涩拗口,不便说唱。沈?Z在品评元曲时的一个主要理论就是崇尚“本色”,他称赞元曲“句句本色”,主要在于“音律俱协,词又不浅不深”。“句句本色”未免言过其实,但“音律俱协,词又不深不浅”的评价倒是中肯的。很多学者认为,沈?Z的这番议论从根本上说即从易于演唱着眼的,这是其“本色”理论的核心。
二是从戏曲的受众角度出发。当时的戏曲是在勾栏瓦肆中表演的,观众多为平民百姓,戏曲本应是大众的艺术,因此,选择什么类型的语言填词直接关系到能否让多数人接受。《曲论》说:“止是寻常说话,略带讪语,然中间意趣无穷,此便是作家。”徐文长在评价松园南、北曲的本色传统时就极力反对“以时文为曲”,却道“常言俗语,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他认为曲“本取于感发人心,歌之使奴童妇女皆喻,乃为得体”。像徐渭一样,许多戏曲评论家从戏曲的适俗性角度出发,主张戏曲本于市民阶层,方言俗语也应该成为戏曲最本色的语言类型。以适俗性作为戏曲语言的本色,这是从戏曲本身的创作规律入手,站在戏曲生存与发展的高度上来评价戏曲语言,较之因语言而论语言的“质朴、天然”,前者显然更显成熟和务实。
三、“本色”即“当行”
当我们再看凌?鞒醯挠泄厍?论时,明显觉察出“本色”这一词汇的含义已日趋完备。凌?鞒踉谧芙崆氨财缆奂摇氨旧?”之论的基础上,提出“曲始于胡元,大略贵当行不贵藻丽,其当行曰‘本色’”的观点。经过凌?鞒醯拿钍郑?轻轻地在“本色”与“当行”之间划上一个等号,“本色”就是“当行”,“当行”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