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孔子教育思想
浅论孔子教育思想
摘 要: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开创了私塾这种教育方式,确定了教育的内容,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始了文化下移运动;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采取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当时士人素质提高,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党中央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深入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对于培育出更多更优质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一、孔子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周代实行分封制,其社会结构是宗君一体的,并按照封建等级实现自上而下的控制;整个社会仿佛一个大网络,在这个社会网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点,并牢牢地被确定在那里。除了自己的宗族外,很少与他人发生关系。最高统治者掌握着这个网络的“纲”,轻而易举地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控制。在社会系统中作为统治者与人民中介的士,很少有“横向交往”[1]。
到了春秋时期,铁器牛耕在生产中的广泛使用,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诸侯、卿大夫、乃至士人所依托的经济有了较大的改变,肯定是不安其位的。建功立业,见重于世成为士人的理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礼崩乐坏。社会失控,士人失职,死钉在原来位置上不仅不能发展,有的甚至不再可能。士人要生存、发展,自然增加流动。士人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显著增强,而社会对士人的要求明显发生了变化。对士人的教育和培养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孔子认清了当时的形势,创设了私塾这种教育方式,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知识开始下移民间,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教育的指导原则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由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相传他门下的学生竟达三千人之多。所谓“有教无类”,或指出身、贫富不分类,或指族种、地域不分类。孔子之前的古代教育制度是王官之学,特点是官师合一、政教合一,只有社会上层的贵族子弟才有资格接受教育。但是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官失其守”、“学在四夷”,孔子以“存亡继绝”的历史使命感,抢救并整理了濒临散失的上古文化典籍,同时以此为教本,创办私学。孔子办学之后,许多著名学者也带领门徒四处讲学,从而促成了春秋战国思想自由、学术繁荣新局面的形成。
(二)教育的基本内容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内容是十分简单的,“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孔子在办学中对教育内容作了重要改革,他研究整理了我国古代的大量文献,从中选出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作为教科书。这六部经书后来被称为《六经》或“六艺”。孔子排除了重巫、重祭的宗教文化成份,注入了春秋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终于编订成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文化知识课本。总之,孔子六十八岁倦游返回,赞《易》,作《春秋》,直至获鳞绝笔,正寄托了他晚年的社会、哲学、政治理论,并形成了他的“大同”、“大一统”、“天下为公”等的社会理想。
(三)教育的基本方法
首先是因材施教。孔子认为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其次是教学中的“叩竭法”。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2]是说当有人向孔子提问题时,他并不是马上将答案告诉提问者,而是从问者的疑难处出发,从正反两面展开反诘,弄清问题的性质与内容,然后使提问者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自己找到合理的答案。
再次,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3]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四)教育的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志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