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绎方美直观感悟与理性分析完美统一.docVIP

玩绎方美直观感悟与理性分析完美统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玩绎方美直观感悟与理性分析完美统一

玩绎方美直观感悟与理性分析完美统一   《知音》是《文心雕龙》里论述文学鉴赏与批评的专篇,古人鉴赏常常用“玩”来表达,而“绎”本意抽丝,即寻绎、分析、探究的意思,可作批评之义。刘勰把“玩”和“绎”二字合成为一个词,将鉴赏与批评融为一体,让批评方法走向直观感悟与理性分析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新的阅读理论。这种阅读理论,在中西阅读理论比较视阈之下,具有崭新而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拟从这方面对刘勰的“玩绎”说展开新的解读和阐释。   一、“玩绎”释义   “鉴赏”这个词在古代本是赏识的意思。今天所谓文学鉴赏里的这个“鉴赏”,是晚近才广泛使用起来的。在古代,“鉴赏”的意思常常用“玩”来替代和表达,如“玩味”、“玩咏”、“赏玩”、“玩吟”、“熟玩”等等。《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刘尹云:孙承公狂士,每至一处,赏玩累日,或回至半路却返。”[1]这里用了“赏玩”二字。《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注引《魏氏春秋》:“康所著诸文论六七万言,皆为世所玩咏。”[2]“玩咏”有赏玩、吟咏两方面的意思。苏轼《东坡题跋》三《书王公峡中诗刻后》:“王公进叔出先太尉峡中石刻诸诗,反复玩味,则赤甲、白盐、滟??、黄牛之状,凛然在人心目中矣。”[3]所谓“玩味”,指在心中深入、细致、反复体会。知秋翁刘永济云:“苟能深入,则虽幽必显;苟能熟玩,则虽奥易明。”[4]这里的“熟玩”,即朱子所谓“读诗者,当涵咏自得”的鉴赏之义。   但是,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刘勰用了另外一个词:“玩绎”。“绎”原作“泽”,今据现世最早的注本(明)王惟俭《文心雕龙训故》本改。黄叔琳辑注本校:“‘泽’本作‘绎’。”(日)铃木博士曰:“黄氏原本无此校语,疑亦节署本所添,王何谓王惟俭也。”(日)汉学家户田浩晓案:“义养堂板黄氏本并有此校语,‘泽’并作‘绎’。王惟俭训故本亦作‘绎’不作‘泽’。铃木博士未见王惟俭本而致误也。”后范文澜注本(1958年版)、杨明照校注拾遗本(1962年版)、刘永济校释本(1962年版)、王利器校证本(1980年版)、周振甫选译本(1980年版)、张文勋、杜东枝简论本(1980年版)、杜黎均译释本(1981年版)、赵仲邑译注本(1982年版)、郭晋稀注释本(1982年版)、向长清浅释本(1984年版)、祖保泉解说本(1985年版)、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本(1988年版)、贺绥世今读本(1988年版)、詹?A义证本(1989年版)、王元化讲疏本(1992年版)、吴伯林义疏本(2002年版)、柴华汇编本(2004年版)、黄霖汇评本(2005年版)、徐正英、罗家湘注译本(2008年版)等诸种注本中“泽”均作“绎”。“绎”,出自《论语?子罕篇》:“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5]原义抽丝,丝曰绎之,释为寻绎、推求意蕴,分析、探究、批评的意思。   因此,所谓“玩绎”,应当分开理解,“玩”指反复品味,着重于感性层面上的感受和欣赏,“绎”指仔细琢磨,注重对作品形象进行深刻透彻的理性认识。玩而绎,绎而玩,刘勰把“玩”和“绎”二字合成为一个词,将鉴赏与批评融为一体,让传统感性的欣赏与西方理性的剖析在此对接,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崭新的阅读理论,不仅最大限度地拓展了“知音”阅读理论,将“知音”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且填补和丰富了中国传统古典式的阅读理论,使之具有了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二、“玩绎”在《知音》中的层次与地位   《知音》开篇云:“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纪昀评说:“‘难’字为一篇之骨。”[6]的确,有鉴于此,刘勰提出的第一个论点,就是“知音其难”、“文情难鉴”。“知音其难”,然而,并非“音”不可“知”。刘勰虽然承认“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神思》),却相信“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夸饰》)[7]。他对语言的“传情”功效和媒介作用是加以肯定的,认为语言不但是“思想的外衣”(高尔基语),而且其漂亮的形式还能发挥积极的、强大的传意功能。这说明“音”是可以“知”的。   因此,刘勰在提出第一个论点之后,又提出第二个论点,即“知音”不难,“文情”可鉴,“玩绎”可行。   刘勰说:“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书亦国华,玩绎方美。”就是说,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精华,只有欣赏它,分析它,玩味它,才能显出它的精妙与美丽。这里,刘勰提出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之点就是“玩绎”。作为国之精华的“书”或曰艺术,是情感的流露与表达,然而情感美不能流露于艺术,而且艺术作品首先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给人以审美感受的,若没有伴之“深识鉴奥”的“玩绎”和思考,感受不过是朦胧感性的快感,还谈不上美感。只有当人们对作品形象有了深刻的理性认识,真正理解了形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