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苏州样广东匠引发思考
由苏州样广东匠引发思考
【内容摘要】“苏州样、广东匠”作为明清手工艺的地域发展代表,与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及中西文化交流有密切关系。二者分别代表了传统与新兴手工艺的发展,却同为民间手工艺、与宫廷手工艺有着明显区别,对明清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
【关 键 词】苏州样;广东匠;明清手工艺。
【作者简介】朱晓艳,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经济史专业201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明清经济社会史。
明清处于前后转折的重要历史时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传承阶段。明清手工艺以“苏州样、广东匠”为代表的地域特色较为引人注目,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一、明清“苏州样、广东匠”的形成
据明清史料记载,苏州“琢玉雕金、镂木刻竹与夫髹漆装潢、像生针绣,咸类聚而列肆焉。其曰鬼工者,以显微镜烛之,方施刀错。其曰水盘者,以砂水涤滤???泯其痕纹。凡金银、琉璃、绮绣之属,无不极其精巧”,而广东“匠役,亦以巧驰名”[1],两地手工艺技艺精湛、所制器物奇巧为明清社会所公认,形成“苏州样”“广东匠”的说法。
明清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苏州样、广东匠”形成的重要原因。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经济处于领先优势,经济发展繁荣,促使商品流通、市场网络不断扩大完善,带动相关手工业、手工艺行业的发展。张瀚在《松窗梦语·百工纪》中的一段话就是最好的例证:
今天下财货聚于京师,而半产于东南,故百工技艺之人,亦多出于东南,江右为伙,浙、直次之,闽、粤又次之;西北多有之,然皆衣食于疆土,而奔走于四方者亦鲜矣。
“百工”一词在西周已出现,春秋战国以后通称各种手工业者。由材料可知,江南一带手工艺从业人数最多,广东地区则稍显落后于苏地。另外,从社会风气的转变也可看出苏州、广东手工艺的发展。以苏州手工艺的影响来说,吴地追求奢侈富贵,“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观赴焉。吴制服而华,以为非是弗文也;吴制器而美,以为非是弗珍也。四方重吴服,而吴益工于服;四方贵吴器,而吴益工于器;是吴俗之侈者愈侈,而四方之观赴于吴者,又安能挽而之俭也”[2]。从侧面反映出吴地手工艺技术的高超,各地纷纷效仿,“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3],带动整个社会风俗的演变。手工艺繁荣,器物制作精美,人们往往会蜂拥争之,一柄折扇价值三四金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苏州沿袭历朝历代手工艺精粹,自经济重心南移始一直占据手工业工艺的主导地位,而广州虽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城市,西方技艺大多由此往北传,但对中国传统社会而言,对新手工艺、新奇事物的接受程度远远不及传统手工艺的普及程度。这是广东手工艺不及苏州的原因之一。
在明代至清初很长时间内,“广东匠”发展不及“苏州样”,苏州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不仅从业人数众多,且手艺精湛,主要体现在织绣、制玉等方面。以织绣为例,唐宋以来,苏州、杭州等地就成为全国丝织中心,其技术十分高超。明代除分设内外织染局,在“苏、杭等府亦各有织染局,岁造有定数”[4]。一直到清代中期,苏州织绣工艺一直引领全国织绣手工艺的发展。如乾隆二十二年五月,湖广总督开泰上奏说:
楚中风土非不宜蚕,祗缘工匠习业平常,狃于其旧。若令江浙工匠教以染造,自可驯致改观,并可仿织绸纱。臣与抚臣并在省司道公同捐办,已向江南雇募工匠来楚,复选觅荆州工匠到省,设立机局,使之试织。其仿织之宫绸府纱颇肖江南,商店闻而购买,得价尚易……[5]
一方面,由“工匠习业平常,狃于其旧”一语可知,楚省丝织因本省工匠手艺普通且多安于现状而发展缓慢;而以江浙工匠“教以染造”,说明江浙地区工匠手艺高超。另一方面,手工艺要想取得发展,必须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其技艺才能得到提升。江浙手工艺一直领先的重要原因,在于该地能够推陈出新,将传统技艺归纳总结并使之提升。在玉器工艺方面,清廷认为苏州玉工技术“精练”,乾隆皇帝对其更是大加赞赏:“相质制器施琢刻,专诸巷益出妙手”,专诸巷即代表苏州。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深入,广东城市作用愈显突出,“广东匠”开始超越“苏州样”,且影响了整个明清手工艺。特别是18世纪,广州成为我国与西方各国交流的唯一港口之后,西方各种新奇物品大量涌入广州,许多精美工艺品及新技术伴随传教士而来,直接冲击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对手工艺技术及其风格都产生巨大影响,导致“广东匠”的迅速发展。
广东工匠以中西风格融合为基础,借鉴西方手工艺技术,丰富中国传统手工艺内容,并且逐步渗透、影响清代宫廷、苏州等地的手工艺而占据一席之地。清宫各式日常生活家具一部分就是由广东工匠设计制作,其家具“骨架厚重坚实,雕饰工细。多用较浅的隐起刻法,转折柔和,有的附加镂空圆润的花牙子,图案往往带有欧洲风格,镶嵌画珐琅、錾胎珐琅、染牙等装饰”[6],具有大气豪放之风,与苏式家具更重质感、精致的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