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郑珍对陈三立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郑珍对陈三立影响

略论郑珍对陈三立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郑珍作为“宋诗派”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对上接宋诗派、在艺术师承方面“不墨守盛唐”的同光体诗人陈三立的影响。主要突出表现在诗学思想、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艺术创作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郑珍诗歌;陈三立;影响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2-0173-03      郑珍作为近代宋诗派的领袖代表,在扭转性灵派末流卑弱诗风与开拓诗境方面。有着较大的推进作用。其诗歌对当时和后来的诗坛。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上接宋诗派、在艺术师承方面“不墨守盛唐”的同光体诗人。影响至为深远。其中尤以陈三立最为典型。   对于陈三立诗歌取法郑珍,早有人看到。只是少有具体论述。梁启超《巢经巢诗钞跋》云:“郑子尹诗,时流所极宗尚,范伯子(当世)、陈散原(三立)皆其传衣……”,将陈三立视为郑珍诗歌“衣钵”传人。狄葆贤记郑孝胥之言曰:“郑太夷先生曰:‘作诗当求独至之处。孟诗胜韩,正在此耳。真气磅礴。奇语突兀,横空而来,非苦吟极思那能到,千古一人而已。近人惟郑子尹稍稍近似,今能效子尹者。则惟陈伯严耳。”’俨然将陈三立看作是郑珍诗风的惟一传人。本文试图从诗学思想、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艺术创作三个方面,来加以具体探讨郑珍对陈三立的影响:      一、诗学思想      首先。综观陈三立著述文字。并无一处直接点明其诗学取径于郑珍。但将陈三立、郑珍诗论并而观之。即可见出三立诸多诗论源渊有自。其诗论与郑珍诗论在深层理念中契合。郑珍论诗宗旨,于《论诗示诸生时代者将至》诗中有比较集中的表述:哦虽不能诗,而颇知诗意。言必是我言,字是古人字。固宜多读书。尤贵养其气。气正斯有我。学瞻乃相济。李杜与王孟,才分各有似。羊质而虎皮,虽巧肖仍伪。从来立言人,绝非随俗士。君看人品花,枝千必先异。又看蜂酿蜜,万蕊同一味。文质诚彬彬。作诗固余事……”郑珍上述诗说直接开启了陈三立养气的诗学思想。在转型时代的新变中,陈三立由养气功夫的体认说明诗心的培育与长养。不仅在诗学上重视作者之主敬涵养。而且养气诗学论由诗人主体到文章内容扩展,以养气求真,追求人格与诗格的高扬、劲挺,并借助传统诗学、历史文化资源来消解近代在道德上、文化上的紧张。具有一种深厚的发于己身的人文关怀,“养气诗学论”正是郑珍“养气说”的发展与延伸。   其次,和“言必是我言”这一纲领相联系,郑珍主张学古能化。反对形式上的摹拟。一方面主张“学瞻乃相济”。借鉴古人,培育根柢;另一方面指出,李、杜、王、孟才性各异,学者不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则只能“巧肖”,为伪情之诗作。所以,郑珍主张学习借鉴古人。要像蜜蜂酿蜜一样,万蕊人腹而自成一味。正如他在《跋黎鲁新(慕耕草堂诗钞)》中所倡导的“自打自唱”。陈三立论诗标举杜甫、山谷等,学习唐、宋诗歌,但能摆脱古人窠臼,自成面目,这也正是“绝非随俗士”之自立、自信。三立于《沧江诗集序》中谈学古之法曰:“古之大家,其存至今不废者,必各有其精神气体。以与后人相接。后之人亦各因其才与性之所近,从而致力焉,由其途以溯其源。究其同异而穷其变,然后可即于成。……夫违其才与性,以揣摩剿袭为能。虽学于古人,犹将病焉,而遂谓古人不可学,岂理也哉?”此一论述,可以与郑珍诗说互为诊注。   再次,在“言必是我言”的纲领统摄之下,郑珍主张“诗品无定派”,即主张诗歌风格的多样化。《赠赵晓峰》诗云:“向来有私见,诗品无定派。”《跋黎鲁新(慕耕草堂诗钞)》云:“只须诗好,何分唐宋。”《赠于伯英大令》诗云:“古代作者尽殊例,李何后数朱王高。”承认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各有其存在价值,不一概加以抹杀。陈三立在《海日楼诗集跋》(1934)中说:“寐叟于学,元所不窥,道禄梵籍,并皆究习。故其诗沈博奥邃,陆离斑驳。如列古鼎法物,对之气敛而神肃。盖硕师魁儒之绪余,一弄狡狯耳,疑不必以派别正变之说求之也。”三立论沈曾植诗主张“不必以派别正变求之”,考究三立此论,正可见其与郑珍诗论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二、诗歌思想内容      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他们的创作具有继承性。他们都写了不少关心民瘼、同情人民的诗歌。不仅有揭露官府黑暗压迫的。有描述在自然灾害下人民生活困顿的,还有同样都借助写景来反映民生疾苦的。   首先,大胆地揭露官府残害和压迫民众的罪行。如郑珍的《捕豺行》写豺狼之横行,讽官府之无能。又如《江边老叟诗》诗人借老农之口道出了官僚体制的腐败所造就的人灾比天灾尤甚,揭露修堤官员的贪婪腐败。另外,他晚年的“九哀”系列,像《抽厘哀》、《南乡哀》、《绅刑哀》、《禹门哀》、《经死哀》、《僧尼哀》等,则是更加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那衰败、凋敝的社会景象。而陈三立也不乏此类的代表之作。清自末叶以来。既多外患,内政又不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