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参照点在中国现代散文英译中应用.docVIP

认知参照点在中国现代散文英译中应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认知参照点在中国现代散文英译中应用

认知参照点在中国现代散文英译中应用   【摘 要】??今,文学翻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优秀的中国文学译本一方面能反映译者的高水准翻译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弘扬中国文化。《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很好地处理了源语与目的语的关系,缩小了文化差距,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CL)参照点原则,对此译作进行了分析式解读,进一步证明了认知翻译观对散文翻译的影响。笔者希望这篇文章能为译者提供新的学习和研究视角。   【关键词】认知翻译观;参照点原则;散文英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1-0192-02   “散文”短小优美、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而张培基教授翻译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受到翻译学习者的青睐。   20世纪中叶,乔姆斯基首次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后来形成的认知语言学(CL)是对乔氏观点的一大冲击。认知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以现实体验为背景,认知主体在两种或者多种语言间相互映射和转述的多重互动认知活动。王寅教授在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础上,阐述了认知翻译研究的方法和原则,参照点原则即为其中之一。   翻译过程中所遇到源语(SL)和译语(TL)间“表征过分”或者“表征不足”的情况,与译界常说的“归化”与“异化”“意译”与“直译”的问题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归化”“异化”是翻译策略,强调文化层面的内容;“直译”与“意译”是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从语言层面对翻译进行处理。而本文的认知参照观则从人们的认知领域来分析翻译视角,综合考虑了翻译理论、语言体系、文化标准、翻译目的等因素。   本文通过CL中的参照点原则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个别案例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认知语言学参照点原则对中国现代散文英译的指导作用。   一、认知语言学参照点原则   Max Wertheimer认为,部分“理想的种类”能充当“感知中的固定点(anchoring points in perception)”。1975年,Rosch在《认知心理学》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认知参照点(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s)》的文章,正式提出了认知参照点原则。直到1991年,Langacker才将其运用于语言研究。   该理论认为,认知主体( Conceptualizer,即译者)认知事物时,在特定的认知板块区域( Dominion)内,会根据其认知倾向,选取某个特定的点作为认知目标事物( Target)的参照点( Reference Point),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从认知主体C经由认知参照点R,再到要认知目标T这样一个心智路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 C会基于认知参照点在认知领域 D中根据不同的翻译理论、语言体系、文化标准、翻译目的 R等,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译语表达来翻译源语 T。奈达曾说,“翻译是对原文信息的意义和风格最自然最切近的复制。”这并不是说翻译是绝对等值的。因此,译者对认知参照点的选择不一样,最终译文的质量和风格也会各有不同。   二、认知参照点在中国现代散文翻译中的应用   (一)译语相关方作为认知参照点。当译者将译语相关方作为认知参照点时,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凸显目的语的文化、认知心理、语言表达等,来使目的语的读者更充分理解源语文本的内容及源语作者的意图。劳伦斯?韦努蒂认为,翻译过程中,为使译文中的异域文化成分最小化,应该用一种透明的、流畅的、无形的方式来表达。   张培基教授为了对外宣扬中国文化,使读者对源语文本内容的理解最大化,《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对汉语中的四字短语、叠词及文化承载词的处理多采以译语相关方作为认知参照点。下面摘取部分案例进行分析。   例一:正的朋友,恐怕要算“总角之交”或“竹马之交”了。(Xia Mianzun’sMid-life Loneliness, Page 31, Book 1)   Real friendship between two persons originates perhaps from the time of life when they were children playing innocently together.   若将“总角之交”按字面译成“ combination of jiaos”,将“竹马之交”译为“combination of bamboo and horses”,这种不达意、字字对译的译文估计会让读者摸不着头脑。“竹马”与“总角”意义相近,都意为童年时就很要好的朋友。在翻译中要舍弃汉语四字结构的独有特征,以读者的理解为其主要参照点,是最为恰当的。   例二:我高兴,我没有挂虑地微笑,我不假思索地随口讲话。( Ba Jin’s Dreams, Pag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