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魏书典志历史编纂学价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魏书典志历史编纂学价值

试论魏书典志历史编纂学价值   摘要:《魏书》十志自觉继承和发展了汉晋以来的典志撰述传统,准确地记录和反映了北朝社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其中《食货志》、《官氏志》和《释老志》的编纂尤其显示了北朝史家不同凡响的史识、史才和创新精神,从而再一次强化和丰富了中国史学重视典志撰述的特点。   关键词:《魏书》;典志体;创新精神;北朝史学;历史编纂学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59-8095(2008)02-0081-06      由著名史学家魏收(506-572)主持编纂、成书于北齐天保五年(554)的《魏书》,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以少数民族所建皇朝为对象的通史。它采用历代“正史”所专用的纪传体,综合运用本纪、列传和典志三种体裁,从“天下一道”的观念出发,记载了拓跋鲜卑民族逐渐接受中原汉文化,并积极主动和中国北方各民族主要是汉族交往融合的历史。其典志部分,在丰富和构建典志体史书编纂传统的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之功,对此前辈时贤曾多有提示。我们可以看到,在撰述旨趣上,《魏书》十志对汉晋以来的典志撰述传统有着强烈的认同意识,并有所发挥;在编纂体例上,《魏书》十志选取众多有代表性的史实,继承和创立了相应的志体,其中尤以《食货志》、《官氏志》和《释老志》突出反映了北朝社会在制度文化发展方面鲜明的时代特点,显示了以魏收为代表的史家不同凡响的史识、史才和创新精神。      明确继承汉晋以来典志撰述传统的旨趣      重视典章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变迁等专门史的记载,是中国传统史学的突出特点之一。它肇自先秦史学,成型于两汉的《史记》和《汉书》。司马迁首创八书作为专记典章制度的体裁。班固《汉书》改书为志,将八书的内容和名目,依照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点,重新构建为新的序列组合,同时,又根据史家学术视野的拓展和历史观察力的进步,将八书未曾涉及的内容大为扩展,创为十志,为后来历代正史形成典志撰述传统起了奠基的作用。《汉书》以下,唐以前,不少史家对撰述典志均有深刻认识,并实际从事了编纂工作。其中北朝《魏书》十志在自觉继承典志撰述传统,有力地促进其发展和巩固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魏收对汉晋以来的典志撰述传统在学术渊源上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在《前上十志启》中,他上言说:“昔子长命世伟才,孟坚冠时特秀,宪章前哲,裁勒坟史,纪传之间,申以书志,绪言余迹,可得而闻。叔峻删缉后刘,绍统削撰季汉,十志实范迁、固,表盖阙焉。曹氏一代之籍,了无具体;典午终世之笔,罕云周洽。假复事播,四夷盗听,间有小道俗言,要奇好异,考之雅旧,咸乖实录。自永嘉丧圮,中原淆然,偏伪小书,殆无可取。”这段话表明,北朝史家对汉晋以来典志撰述传统的发展脉络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子长”,即司马迁,“孟坚”是班固之号,他们所取得的史学成就,分别被北朝史家誉为“命世伟才”、“冠时特秀”。他们对书志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在“宪章前哲,裁勒坟史”的时候,于“纪传之间,申以书志”,由是“绪言余迹,可得而闻”。这分别是西汉和东汉的情况。之后,到西晋时期,叔峻即华峤(?-293)、绍统即司马彪(?-306)撰写有关东汉的史书,继承司马迁、班固的做法,设立了十志,“十志实范迁、固”。而有关三国时期曹魏、西晋的典章制度的种种记述则很不真实,“考之雅旧,咸乖实录”,西晋永嘉之后的十六国、东晋的典章制度,则系“偏伪小书,殆无可取”。   同时,魏收对典志体裁的功用也有明确的认识,他说:“窃谓志之为用,网罗遗逸,载纪不可,附传非宜。理切必在甄明,事重尤应标著。搜猎上下,总括代终,置之众篇之后,一统天人之迹,偏心末识,辄在于此。”这段话充分表明北朝史家对志这种体裁不同于纪、传的功用所具有的深刻认识,即“志之为用,网罗遗逸,载纪不可,附传非宜。理切必在甄明,事重尤应标著”。同时,也表明北朝史家对于志的认识,较之前代还有了一点新的变化。司马迁、班固所创八书十志,均置于纪、传之间,在魏收看来,起到了“绪言余迹,可得而闻”的作用。但《魏书》十志相对于纪传的位置却有所不同,它们被安排在纪传之后。为什么要这样编次呢?魏收认为,典志应该超越“绪言余迹”的层面,发挥“总括代终”、“一统天人之迹”的更大作用。这表明了对典志史学功能在认识上的深化。   在此基础上,魏收根据北魏历史自身的特点,对前代史家所创十志做了取舍,设立了《释老志》、《官氏志》等关系北魏一代兴衰的志目。他认为:“河沟往时之切,释志当今之重,艺文前志可寻,官氏魏代之急,去彼取此,敢率愚心。”舍弃河沟、艺文两志,在今天看来,或许很可惜,但从北魏的历史实际而言,河沟、艺文确非当时要务。众所周知,《汉书?沟洫志》所记,实为有关黄河治理的专篇,因为汉代黄河的泛滥和防洪问胚非常严峻,关系国计民生甚大。但北魏时期就不同了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