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北宋哲宗绍述之前尊崇祖宗之法
试析北宋哲宗绍述之前尊崇祖宗之法
摘 要:祖宗之法历朝历代都有,而北宋皇帝尤其尊崇祖宗之法,将祖宗之法一以贯之,成为北宋的政治特征之一。终宋一朝,士大夫地位较高,他们不再唯唯诺诺于君王,而敢于直言进谏,这种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宋太祖所立“不杀士大夫”誓约这一祖宗之法,它对于防止皇帝个人独裁,营造较为开明的政治风气,推动“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而到了北宋哲宗“绍述”后,祖宗之法渐被奸佞之人利用,成为他们党同伐异的工具,因此走向反动。故将主要论述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以及哲宗元?v年间的尊崇“祖宗之法”并以宋太祖“不杀士大夫”誓约为例。
关键词:北宋政治;祖宗之法;“不杀士大夫”誓约;“共治天下”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039-05
一、学术史
有关赵宋祖宗之法问题,学术界目前很难说探讨的比较充分,近年来以邓小南女士的专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1]为代表成果,该书以一种政治文化的理念深刻剖析了祖宗之法对北宋政治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是宋代政治史研究的一大亮点。台湾学者黄宽重评价该书:“不仅是理解宋朝政治特性的主要线索、整体把握宋代政治发展的主要课题,更是近年来对宋代政治与文化透析最深、最具创见的学术专著。”邓女士还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一书中以一章节阐明了北宋各种政策包括重文轻武、尊重士大夫、守内虚外、强化中央削弱地方权力等,都体现了北宋创立者“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统治理念。日本宋学研究者平田茂?洹端未?政治结构研究》,其中一篇文章《日本宋代政治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也提到了政治文化问题,认为“祖宗之法”几乎在整个宋代发挥作用,奠定了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政治基调。
邓广铭先生《宋朝的家法和北宋的政治改革运动》[2]一文以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宋朝家法从创立到形成的过程,并认为抵触宋朝家法是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但笔者对此不甚赞同,因为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情况略有不同应区别对待。邓小南论文《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以北宋时期为中心》以大量史料证明祖宗之法确实在即位的各个君主决定政策过程中起很大作用。
而有关宋太祖是否立“不杀士大夫言官”誓约[3]及誓碑的研究,最早是民国时期的张荫麟先生。他认为太祖有关誓碑的故事仅见于题名陆游的《避暑漫抄》,故推断“誓碑之说,盖由《北狩见闻录》所载徽宗之寄语而繁衍耳”,而且认为“北宋大臣虽不知有此约,然因历世君主遵守惟谨,遂认为有不杀大臣之不成文的祖宗家法。”最近几年,张希清在《宋太祖“不诛大臣、言官”誓约考论》一文中,举大量事例论证了宋太祖誓约确有其事,该文章亮点是指出宋太祖虽是武将出身,但不是嗜杀之人,为人仁厚,以此来说明宋太祖立“不杀士大夫”誓约并不是偶然的。笔者认为此文是迄今对该问题论述最透彻全面的文章。
关于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研究,余英时专著《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精辟分析了北宋建立之后,士大夫们要求重建一个理想的人间秩序,他们在回向“三代”思想指引下,以宋学取代汉代经学。该书使笔者对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如政治主体意识、“士”的政治地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绪论
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制社会,“行先王之教”“奉先王之制”的理念,自先秦时代即广泛存在并流传。《礼记?大传》有记载:“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4]如汉朝以“孝”治天下,“奉祖宗庙”一直被视为继嗣帝王的头等要事。元平元年(前74年)四月,昭帝去世而无子嗣,霍光等人先立昌邑王刘贺后又奏请太后废之,代之以武帝曾孙刘病已,理由是“今陛下嗣孝昭皇帝后,行淫辟不轨……宗庙重于君,陛下未见命高庙,不可以承天序,奉宗庙,子万姓,当废。”[5]唐朝以唐太宗贞观之时的律令、法度为治国蓝本,唐武宗拒绝回鹘可汗“借城”之请的《赐回鹘书意》说“且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朕守祖宗成业,常怀兢畏,岂敢上违天地之限,中??祖宗之法。每欲发一号、施一令,皆告于宗庙,不敢自专。[6]可见作为儒家礼制的核心―祖宗崇拜的原则与实践,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邓小南女士《“正家之法”与赵宋的“祖宗家法”》一文以唐至宋的发展变化,看出赵宋皇室的正家之法对国法的影响,所以赵宋祖宗之法才可同义于祖宗家法。凡事举述“祖宗家法”(特指太祖太宗创立制所贯彻的精神及其定立的诸多法度),就是说大到朝廷的理论依据,小到任用官员、确定则例都按祖宗的既定方针办,成为赵宋的政治特征之一,也正是在宋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被士大夫普遍推崇,家国一体得到认定。宋太祖所立“不杀士大夫”[7]誓约这一祖宗家法最早见于南渡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