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于社会转型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价值.docVIP

高校基于社会转型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价值.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校基于社会转型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价值

高校基于社会转型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价值   摘 要: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视生命的意义、彰显生命的功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是当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高校;生命伦理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1-0063-02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物质利益的需求不断攀升,尽管社会带给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物质享受给人以光鲜,但对于每个生命个体的生存压力也随着人们对物质功能的不断放大越来越凸显,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也日益显现化。诸如高校,大学生面对毕业后就业、收入、住房、爱情等多重压力,从心理和生理上都难以承受和应对,因而导致对前途和命运的迷茫。有的大学生不是把学校作为获得知识、提升自己的精神乐园,而是通过在校成天玩手机,酗酒、斗殴等方式消遣时光。???有那些见诸报端的大学生残害他人或轻视自身生命的案例,更是触目惊心。这些现象应该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要通过有意识的生命伦理教育,唤起大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珍视生命的价值、彰显生命的功能。   一、放大生命伦理价值的意义   尽管人生充满艰辛、命运充满坎坷,但人生都有美好的憧憬。人生有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1],但未来都有色彩斑斓。这正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价值,值得永远珍惜的缘由。生命诚可贵,“生命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关键在于如何赋予生命以价值,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价值,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价值的意义还在于如何取向价值并努力实现价值。从古至今,中国社会都很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中国社会任何时候、任何群体,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村落,都有其自身追求的完整的价值标准体系。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大学生彰显其人生价值的标准。宗教认为生命的意义是实现人类的希望,希望是人类奋斗的目标。有了生命就有了希望,就有了精神,就有了寄托,那便是人类的憧憬。宗教就是为解决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而诞生的。“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心就应该更加光明。它是一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以芬芳(严文井《永久的生命》)。”   二、中国先贤的生命伦理价值观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孝、道、仁、养、乐”等的生命伦理价值观。   孝,是生命之本源、人生之至德。子曰“先王有至德,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2]孝既能有如此之人生功能,怎么行孝?孝首先是爱惜身体,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3]然后是孝敬父母,所以就有王勃为孝“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4]。孝敬父母是孝的一个基本点。孝更深层的内涵是,“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5]孝贯穿一个人完整的人生过程,包括人生要完成的所有事项。“孝”和生命过程是一个统一体。生命过程是孝的载体,孝是生命过程的价值。孝具有人生阶段性,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孝也有不同的内涵。孝是我国伦理文化的重要元素。   道,是人生的路径,道决定着人生的发展方向及人生归宿。“朝闻道,夕死可矣。”[6]反映了道的重要性。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7]这是孔子对有理想的年轻人入道的要求。“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勤之斯和。”[8]这是师承之道,是获得道的源泉。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9]这是道对颜回人生影响。作为孔子学生的颜回,应该生活在上流社会,但他依然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颜回的生活之道不能不让孔子夸耀。古代仁人志士追求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0]的田园生活之道,乐享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1]的逍遥生活,遇有惆怅便“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自嘲》)。”这种人生之道,尽管有些消极遁世,但却是具有书香品味的知识分子特有的生活之道。更有境界的道属于“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2]的范仲淹,体现着士大夫的责任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仁,是人生的境界,是人生价值的追求。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蕴含着博爱的思想。什么是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即“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3]这是孔子对仁的内容的实质性的阐释。仁是一个统一的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