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作文人文检视――关于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答卷缺失与反思
高考作文人文检视――关于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答卷缺失与反思
高中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受到了更充分的关注。2008年,是江苏省高中完成实施新课标第一轮三年教学后的首次高考,从试卷的选文,到试题的命制,都充分体现了人文性的要求。其中,作文试题采取了命题作文的形式,作文题目是“好奇心”。
在考场作文中,出现了一些见解深刻、文采斐然、想象力丰富、充满人文关怀的佳作,还有一些作文有随笔风格,文风疏朗,文化味浓,这些都是好的现象。由此,我们看到了实施新课标的成果,看到了语文教学的希望。但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我们本来还期待着另一个巨大的飞跃,那就是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使之在精神方面得到呵护、培育,打下精神的底子,为一生奠基。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许多考场作文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本文拟结合笔者参加今年江苏高考阅卷的亲身经历,对江苏高考作文答卷的缺失进行反思,以利在今后更好地吸收新课标、新教材的营养,更好地完成语文学科在中学教育中承担的任务。
从人文的角度来看,2008年高考江苏考生的作文,主要存在以下缺点:
一理性的缺失
“奇”,一般指事物陌生、新颖、怪异、未知、神秘的特征;“好奇”,则指对这些事物感性特征的兴趣;“好奇心”,是渴望了解未知的、有奇异特征的事物的一种心态:三者之间,并不能简单地画等号。然而,由于没有明确辨析题意,大多数同学将“奇”等同于“好奇”,又将“好奇”等同于“好奇心”。至于“好奇”的对象,则不外乎爷爷的木盒子,奶奶的月饼盒子,妈妈的手提包,爸爸的钱夹子、抽屉,日记本,家里的储藏间、阁楼,家后面的山洞,一本叫做《枫桥夜泊》的武功秘笈……凡此种种,多数失之于琐细,有的又过于玄虚。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缺少理性思考,不能对平凡的生活进行审视、提炼,写不出有意义、有价值的“好奇”与“好奇心”,只好胡思乱想,胡编乱造。
还有一种理性的缺失,就是缺少明辨是非真假的能力。大量作文显示,不少同学的作文不仅材料陈旧,而且偏向于“传奇”。牛顿因见苹果坠落而引发对 “万有引力”的研究这一故事,是今年出现频率最高的事例。然而,它恰恰是陈旧的、未经证实的(没有确凿的材料证明它是一个事实)。而且,在今年江苏高考作文中,涌现了大量对这个故事的“传奇性解读”,牛顿无可奈何地被泛化、漫画化甚至神魔化了。请看考生们的表述:
1. 谁被砸了?答曰: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还有一个“霍金斯坦”,不知道是谁。
2. “砸”的动作:砸、撞、摔、飞、堕落……“砸”的过程描述:“‘嗖’的一声,牛顿看到一只苹果‘笔直地’砸到他的头上”――难度真可能有点儿过大。
3. 牛顿在树下干什么?答曰:乘凉、看书、睡觉、玩耍、散步、写作业、想问题、做实验、搭积木、跟女儿做游戏……
4. 关于那只苹果的表述:“那个被孕育了几亿年的苹果”“那个历史上最珍贵的苹果”“一粒种子慢慢长成树,结了苹果,打在了牛顿的头上”“一个调皮的苹果”“牛顿坐在树下,等待着那只著名的苹果的神圣的亲吻”,有一个同学的话可以当做结论:“以前,有谁知道苹果后面竟然藏着这么大一个秘密呢?”
5. 敷衍而成的庸俗故事:“牛顿的童年很不幸,念小学时,他就被嘲笑为笨蛋,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玩。于是他只好辍学,找了很多工作都不如意,只能修车,卖报,送牛奶,困了就找个破地方睡下,饿了就强忍着,衣服破了也就那样穿着,就这样不知道熬过了几个春秋。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就在他几乎走进绝境时,意外地经过一片果林,恰好一个成熟的苹果压弯了树枝,从果树上掉了下来……”
理性的缺失,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丧失了科学的精神,没有考证的耐心,一味地只相信传奇,最终越传越奇。于是,我们相信长城是“在太空能用肉眼看见的唯一建筑”;相信爱迪生说的“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却忘了他紧接着说的“但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又忘了他的补充限制――“知识作用于社会实践才产生力量”。我们相信阿姆斯特朗小时候一心想登上月球的决心使他梦想成真,却忘了鲁迅曾说过“小时我也曾梦想飞空,但至今还在地上”……
二情感的冷漠
新课标的精神,是要使学生成长为有爱心、有宽容心的人,他们应该对人性、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深入思考,明白做为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许多作文反映的却是情感的冷漠。比如:
1. 对父母、亲人:不少作文都先写一个具体的故事,然后发现“原来爸爸妈妈是爱我的”。一位阅卷老师气愤地说:“一个十八岁的成人,才终于发现父母是爱自己的,这都是些什么孩子!”还有的同学写“妈妈生我是为了满足她的好奇心”。有的同学编了一个故事:爸爸要戒烟,因为“我”的好奇心又给他买了一包烟,爸爸抽了以后就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