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作文命题中学院味
高考作文命题中学院味
学术界有一种流派叫“学院派”,也称为“学院主义”,源自十七世纪西方美术界的一种流派,其观点保守、陈腐,以“古典、传统的维护者”而自居。后来便泛指那些囿于象牙之塔而观点相对保守、传统的学术观点、学术派别或学术团体。现在我们套用这一概念,来分析研究近年来在高考作文命题中显示出来的一种现象。
高考是国家为选拔优秀学子到高等院校继续深造而举办的国家级考试,俗称“国考”。其命题队伍以高等院校的教授为主,他们左右着高考命题的生杀大权,因此高考命题,特别是高考作文命题,便印上了他们的鲜明印迹。这种印迹,本文称之为“学院味”。
一、高考作文命题中的“‘学院味’现象”
大学的教授们,大多数长期坐在书斋中从事某一方面的理论研究,其研究之博大精深,其曲调之高,让听者难和。一方面,他们有高不胜寒、知音难觅的苦闷感;而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对其会产生高山仰止、难以接近的敬畏感。于是书斋内外便产生了一道厚厚的屏障:很多在教授们看来是再简单不过、不值一提的问题,在书斋外的众人看来,它已是一个高不可攀、无法逾越的难关了。这种现象在高考作文命题的问题上表现得十分突出,试举例以析之。
《行走在消逝中》这一命题,最适合写作的是一种“历史文化散文”,事实上教授们的命题意图也正在于此,这从他们所给的材料和提示语中可以得到印证: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而去。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一个多么深邃的历史命题啊;“人类在消逝中进步”,一个多么辩证的哲学命题啊。人类创造的伟大文明不停地被湮灭,而“人类却在湮灭中进步”了。如此深刻的命题,在“余秋雨”们那里是不成任何问题的,然而在高中生的视野里,却成了一道莫测高深的难题。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结尾是这样的: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当我提问“这个结尾体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时,学生们纷纷举手,但其答案不外乎是“伤感”“无奈”“怅惘”等,显然这样的理解是不到位的。于是我又追问一句,“作者为什么还要说‘再见吧,胡同’呢?这不成了多余的一句话了吗?‘再见吧,胡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学生全体哑然。看来,这里表达的对“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这种历史规律的深度认识及其对人生旷达的深度感知已经超越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学生自己无法将其挖掘出来。这时候正是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的时候,于是我便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人类是怎样在“消逝中进步”的,我们每个人每天是如何地“行走在消逝中”的,人生对此应持有的旷达态度……我讲得洋洋洒洒,可学生听得却是一头雾水――似乎明白了点什么,但显然不够透彻。于是我告诉同学们: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历史命题,今天你没有完全明白不要紧,以后随着学识的丰富,心智的发展,会逐渐参悟的。
我之所以讲这样一个例子,是想证明“行走在消逝中”这种带有历史深邃感和哲学辩证感的命题,已经超越了一般高中生的认知水平。
这种“学院味”在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中还颇为浓厚,诸如《春来草自青》《触摸城市/感受乡村》《提篮春光看妈妈》《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诗意地生活》《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生活在自然中》《北京符号》《对诗句的理解》等等。
二、高考作文命题“‘学院味’现象”之特征
高考作文中带有“学院味”的这类命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命题隐性要求的考生认知水平超越了考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命题对考生的要求分为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中有不少命题对考生认知水平的隐性要求,远远地超越了与其年龄相符的实际认知水平。
人的认知水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青少年时期的高中学生,其思维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水平还很有限,在思维的深度、广度、辩证力等方面还差之甚远,命题者必须考虑到高中生认知水平的这一特点,否则,命题会让考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春来草自青》这一命题隐性要求的考生认知水平就超越了处在青少年时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上海交通大学《机体防御与免疫》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讲义教材.ppt VIP
- 2025高中物理题库10 功能关系 1含答案.pdf VIP
- 基金投资管理系统O32操作手册-资产管理.pptx VIP
-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25年版)及政策解读PPT课件.pptx VIP
- 2023年佛山市中考数学压轴题总复习题及答案解析.pdf VIP
- (5个等级)任职资格素质标准库.pdf VIP
- 漫画创作课件.pptx VIP
- 中国药师职业技能大赛处方审核案例题及答案.docx
- 投资管理系统O3.2用户手册-程序化交易场景化(20170630C).pdf VIP
- 2024年机器视觉产业发展蓝皮书.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