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作文命题中学院味问题
高考作文命题中学院味问题
高考是国家为选拔优秀学子到高等院校继续深造而举办的国家级考试,俗称“国考”。其命题队伍以高等院校的教授为主,他们左右着高考命题的生杀大权,因此高考命题,特别是高考作文命题,便印上了他们的鲜明印迹,这种印迹,笔者称之为“学院味”。
一、 高考作文命题中的“学院味”现象
大学教授们,大多数长期坐在书斋中从事某一方面的理论研究,其在某一领域的研究博大而精深,其曲之高,让听者难和。一方面,他们有高不胜寒、知音难觅的苦闷感;而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对其则会产生高山仰止、无法接近的敬畏感。于是书斋内外便产生了一道厚厚的屏障:很多问题在教授们看来是再简单不过、不值一提的问题,而在书斋外的众人看来,它已是一个高不可攀、无法逾越的难关了。这种现象在高考作文命题的问题上表现得十分突出。
《行走在消逝中》这一命题,从题目本身可以看出,其最适合写作的是一种“历史文化散文”,事实上教授们的命题意图也正在于此,这从他们所给的材料和提示语中可以得到印证:“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而去。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读了上面这段文字,有你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一个多么深邃的历史命题啊;“人类在消逝中进步”一个多么辩证的哲学命题。人类创造的伟大文明不停地被湮灭,而“人类却在湮灭中进步”了,如此深刻的命题,在“余秋雨们”那里是不成任何问题的,然而在高中生的视野里,却成了一道高不可攀的难题了。这让笔者回忆起在课堂上讲解汪曾琪老先生的《胡同文化》一文结尾所要表达的情感时的情景了。
当笔者提问“这个结尾体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时,学生们纷纷举手,但其答案不外乎是 “伤感”“无奈”“怅惘”等,显然这样的理解是不到位的。于是笔者又追问一句,“作者为什么还要说‘再见吧,胡同’呢?这不成了多余的一句话了吗?‘再见吧,胡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学生是全体哑然。笔者知道,作者在这里所表达的对“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这种历史规律的深度认识及其对人生旷达的深度感知已经超越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学生自己无法将其挖掘出来。这种时候正是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的时候,于是笔者便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人类”是怎样在“消逝中进步”的,我们每个人每天是如何“行走在消逝中”的,人生对此应持有的旷达态度……笔者讲得洋洋自得,可学生听得却是一头雾水似乎明白点什么,但显然明白得不够透彻。于是笔者告诉同学们: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历史命题,今天你没有完全明白不要紧,以后随着你学识的丰富,心智的发展,会明白的。
笔者之所以讲述这样一个例子,是想证明“行走在消逝中”这种带有历史深邃感和哲学辩证感的命题,已经远远地超越了高中生的认知水平。
当教授们将题目命得自鸣得意时,考生们却只能望而兴叹,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学院味’现象”。
这种“学院味”命题在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中还有很多,诸如《春来草自青》《触摸城市/感受乡村》《提篮春光看妈妈》《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诗意地生活》《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生活在自然中》《北京符号》《对诗句的理解》等等。
所以,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中“学院味”现象广泛地存在着,绝不是个别现象。
二、 高考作文命题“学院味”现象之特征
1.命题隐性要求考生的认知水平超越了考生们的实际认知水平
命题对考生的要求分为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有不少命题隐性要求考生的认知水平,远远地超越了考生年龄期限内的实际认知水平。
人的认知水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青少年时期的高中学生,其思维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水平还很有限,在思维的深度、广度、辩证力等方面还差之甚远,命题者必须注意高中生认知水平的这一特点。
《春来草自青》这一命题隐性要求的考生认知水平就超越了处在青少年时期考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春来草自青》字面意思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或者自然规律:“春天来了,草儿自然就会绿起来”。显然这不是命题者对考生要求的认读水平。命题隐性地要求考生能够看出这是一个隐喻性命题,自然现象只是一个喻体,考生必须找到其本体,而本体在这里还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种理解,这就要看考生的积累及对生活的思考水平了,这可能是命题者较得意的地方。这对于考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还不是不可逾越的。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驼乳粉的技术要求.pdf VIP
- 哈工大_理论力学_I(第6版)习题详解.pdf
- 2025年新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函数的图象(九大题型)(讲义)(学生版+解析).pdf VIP
- 陶喆出轨道歉会PPT(源文件锐普独家首发)0708.pptx VIP
- 2025年新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圆的方程(八大题型)(讲义)(学生版+解析).pdf VIP
- 2025年新高考数学一轮复习:数列求和(九大题型)(练习)(学生版+解析).pdf VIP
- 发酵驼乳粉的技术要求.pdf VIP
- 罗斯蒙特3051C压力变送器校准调试方法.doc VIP
- 视频监控系统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和保证措施.docx VIP
- 66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深度调峰经济性评估与对策.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