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学病症倾向及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魏晋文学病症倾向及分析

魏晋文学病症倾向及分析   [内容摘要] 文学有其自身特性,不同时期的文学特性迥异。魏晋文学的乱世勃兴背后隐含了哀怨基调之上的病症倾向,且特征鲜明。其病症倾向的隐喻性及原因有深层次根源。   [关 键 词] 魏晋文学;病症;隐喻。   [作者简介] 张春平,河海大学新闻中心校报编辑,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文艺学硕士。      魏晋文学,是中国文学长河里的“百花齐放”时期之一。在政权频繁更替、社会颓败不堪、民不聊生的乱世之下,反而肇生出文学的勃兴,这一悖反使得该文学的特性值得辨究。“乱世出哀音”,在整体性哀怨基调中,魏晋文学倾向于病症化,具有明显的病症特征和病症隐喻性。      魏晋文学的病症特征      研究和评价一段时期的文学,主要可以从文学主体、文学内容和文学取向上进行分析。魏晋文学的病症特征在这三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反映:   根据刘再复学者的观点,文学活动的第一也是最重要主体是创作者。魏晋文学的主体主要是活跃于当时的一大批士人,如建安“三曹”“七子”,正始“竹林七贤”,太康“二十四友”,东晋陶潜等,他们的病症特征主要反映为偏执症。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的定义,偏执症是指病态的自我援引性优势观念或妄想,可与器质性精神病、中毒、分裂症有关,可是对应激的反应,或是一种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过分警惕、广泛猜疑、病态性嫉妒、过分自负、盲目争辩与敌对、固执于自己的观念。建安“三曹”之首曹操是典型的多疑善嫉。他专门设立“校事”特务组织,刺探吏民情事,任情诬陷、杀害士人。孔融因讥被杀,杨修才多被杀,“吾之子房”的荀??名盛遭嫉被杀,华佗也因开颅遭疑被杀,曹操甚至为“尽孝”而屠杀徐州人民。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而“七子”之首孔融则是典型的迂腐固执,过分自负且好争辩。“幼有异才”的他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中引经据典,反复讽谕曹操解救被孙权围困的盛孝章;在《与曹公书》中讽刺曹丕纳袁熙妻为妾,比喻为“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嘲弄曹操远征乌桓,可以把从前“肃慎氏不贡木苦矢,丁零盗苏武牛羊”一并查究;在《难曹公表制酒禁书》中反对曹操禁酒,发怪论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范晔《后汉书》评其曰:“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正始“七贤”偏执于臆想的理想人生而出现人格障碍,导致人格分裂,怪行别出,如自己喝酒吃饭而不让亲人、客人吃喝,朋友相见呼“奴”唤“狗”,当众洗脚、小便、性交、裸体而居、与猪同饮等等。太康“二十四友”的代表“潘陆”(潘岳、陆机)不择手段偏执于仕途,在《颜氏家训?文章》中被评为:“陆机犯顺履险,潘岳干没取危。”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更是尖锐指出他们“热中仕进,性格卑污,正好是士族的代表人物”①。东晋陶潜的悲剧人生亦为偏执症所致,“不堪吏职”的他不屑谋生,“固穷”于嗜酒乞食的生活,宁“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饿死孩子和自己。看似淡泊,却在“出”与“入”间焦灼不安,其诗存不过百余首,竟有几十处提及“老”和“死”,其中“悲”“慨”字或类似意思的字也出现37次。   传统文艺理论认为,文学内容即是文学所模仿的对象。魏晋文学在内容上的病症特征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是好哀冷悲病之象。《说文》把“慷”与“慨”分说,作“太息也”。《后汉书?杨震传》李贤注:“慷慨,悲叹。”可知“慷慨”的本义应当是绮旨具有悲忧色彩的感情激动。曹操诗云“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古乐府《孤儿行》云“回车问啼儿,慷慨不可止”等等,都体现着这种意义。因此,魏晋文学“雅好慷慨”的本意即为崇悲尚哀。作品“意悲而远”,多以悲凉的颓丧物象入诗。严霜、白骨、寒风、丘墓、荆棘、蒿莱、落日、荒城、寒蝉……这些代表死亡和衰微的事物频频出现。如“褰裳上墟丘,但见蒿与薇”(孔融《杂诗》)、“出圹望故乡,但见蒿与莱”(阮?r《七哀诗》)、“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王粲《从军行》)、“中有高楼亭亭,荆棘绕蕃丛生。南望果园青青,霜露惨?⑾?零”(曹丕《黎阳作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曹丕《令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斩戮无孑遗,尸骸相撑拒”(蔡琰《悲愤诗》)、“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陶潜《归田园居五首》)。据统计,仅建安诗歌中,关于秋(萧瑟之秋)的意象为四季之最达 14 次,关于风(寒风)的意象为各种气象之最达77次,关于日(落日)的意象为第三达45次。其二是多老死主题。魏晋人生命短暂,速老意识浓厚,文人多有“死人”之作。阮?r卒时,不过40余岁,可这之前的自画像已经是老态毕露了―“白发随栉堕,未寒思厚衣。四肢易懈倦,行步益疏迟。常恐时岁尽,魂魄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