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绥远城驻防和热河驻防比较研究
绥远城驻防和热河驻防比较研究
摘 要:清朝的驻防制度是清政府的一大创举,在维护其统治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热河驻防和绥远城驻防设置原因、驻防建置及将领职能嬗变的比较,从而窥视出清代驻防制度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驻防;绥远城;热河;职能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76-02
热河驻防和绥远城驻防分属畿辅驻防和边疆驻防①两个体系,各有不同,但这两处驻防体系却都与北部蒙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热河驻防设立于雍正元年,绥远城驻防设立于乾隆二年,热河和绥远都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格外受到清政府的重视。本文拟对热河驻防与绥远城驻防做出比较研究,以此看出分属不同体系的八旗驻防在设置原因、建置、将领职权等方面的异同。
一、设置原因的比较
(一)热河驻防的设置原因
热河是我国北方防线最为重要的一环,有着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左通辽沈,右引回回,北控蒙古,南制天下”②。而热河不仅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也十分良好,于是热河逐渐也成为了清帝巡幸避暑之地。随着“木兰秋弥”制度的确立和热河行宫的设置,热河的驻防保卫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热河的驻防,既关系到皇帝的北巡、行围制度的存续,还关系到行宫的兴废以及京师的安全。因此,热河驻防的设置势在必行。雍正元年,热河军事意义上的驻防正是设立。③而康熙朝后期及雍乾时期京城满蒙八旗兵丁及家眷迅速增加,八旗生计问题日益严重,急需疏散外地安置,而“边外地方辽阔,开垦田亩甚多”④也是在热河设置驻防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绥远城驻防的设置原因
清朝建立之初,蒙古是满洲统治者最亲密、最可靠的盟友,蒙古诸部的向背是清朝统治是否稳固的关键。对蒙古地区的军事控制,以漠南蒙古为最重要。康熙朝时南方战事已定,即着手建立能够防范蒙古的军事控制体系,而绥远城正是控制蒙古军事体系的重中之重。而在康雍乾三朝,漠西蒙古准噶尔部与清朝及其他蒙古部落战事不断,而京师与准噶尔部相距甚远。清廷因“归化城北翁衮地方,原系八旗察哈尔西界,四子部落、茂名安、乌拉特东界,于适中形胜之处,调动二面,亦属容易”⑤,决定在归化城土默特近旁,另筑绥远城一座,设绥远城将军,遣八旗兵丁与此驻防。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热河驻防与绥远城驻防设置的原因主要都是从政治方面考虑的,绥远和热河都是清政府统治北方地区的重要战略要地,这两个地方最重要的就是能够更好的控制和威震蒙古,而只有稳固北方的统治,清政府才能放眼全国。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不管是畿辅驻防,还是边疆驻防,设置的核心都是为了稳固清朝的统治,而热河驻防的特殊之处就在于热河是清朝的第二个统治中心,属于畿辅驻防的一部分。
二、驻防建置的比较
(一)热河驻防建置
雍正元年(1723)热河驻防设总管,乾隆三年(1738)裁去总管,改为副都统,协领也有原来的2人增至4人,防御、佐领、骁骑校各12人。嘉庆十五年(1810),因“内地民人租种蒙古地亩在平泉等州县居住者生齿日众,案件较繁”,⑥清政府升热河副都统为都统。喀喇河屯在乾隆三年设满洲协领1人,佐领、防御、骁骑校各1人。桦榆沟在雍正二年(1724)设协领1人,佐领、防御、骁骑校各2人。
(二) 绥远城驻防建置
绥远城驻防的建制是在不断调整中逐步确立的,乾隆二年正式设置以后,其职官与兵额根据形势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至乾隆后期时基本确立下来。
乾隆二年设将军一人,将军是绥远城驻防的最高长官,原来名号“建威将军”,乾隆二十六年改为绥远城将军,属清廷从一品封疆大吏,是以国家大帅的身份驻节在绥远将军衙署。到乾隆四十一年经过几番机构精简,绥远城驻防的设置在乾隆中期基本形成:绥远城驻防将军一人,副都统一人,八旗满洲协领四人,八旗满洲佐领、防御、骁骑校各十六人,蒙古协领一人,蒙古佐领、防御、骁骑校各四人。⑦
从上述绥远城与热河建置相比较可以看出,绥远城的职官和兵额变动很大,调整比较频繁,而其经常调整也与当时和西北准噶尔战事有关,但同时也与八旗驻防制度的内部自身发展密不可分。相比之下,热河的兵额变动不是很大,这也与其职能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两地驻防将领职能的嬗变。
三、驻防将领职能嬗变的比较
目前,关于绥远和热河驻防将领的职能在很多文章中都有涉及,论述也比较全面,此处我们就热河和绥远城驻防将领职能嬗变的过程进行比较。
清政府最早设置在热河驻防的最高长官为热河驻防总管,但是此总管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驻防总管,而是只属于内务府的“总理行宫庄园事务总管”⑧。它的权利极大,除主管口外行宫的营建维修及皇帝在行宫居住期间的警卫、供应外,还一度负责稽查人丁地亩、催租、催粮、征缴税收。乾隆三年(1738),清廷裁撤热河驻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