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台湾发展的经验值得大陆借鉴.docVIP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台湾发展的经验值得大陆借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台湾发展的经验值得大陆借鉴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台湾发展的经验值得大陆借鉴   农业传承源远流长   农业自古以来即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从远古时起,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即来到台湾,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历尽苦难,不畏艰险,用勤劳的双手将一片荒岛建成万顷良田。   到了清代,大量汉人移民来到台湾,带来内地先进的农耕技术,开始在各地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在台中地区建成以八堡圳为代表的台湾最早的大型水利灌溉设施。该圳引水灌溉彰化平原,对于彰化县的农业有极大的贡献,也造就了鹿港地区的繁荣,因此人称八堡圳是“彰化之母”。北部地区则以1740年建造的?公圳为主,至今仍是当地最重要的灌溉渠道,圳路灌溉台北盆地,然后分为许多小支流,促进公馆、古亭、大安地区的蓬勃发展。而南部最具影响力的水圳则是高雄地区的曹公圳,与八堡圳、?公圳合称清代三大圳,拓垦面积也极大扩展开来,形成完善的农业灌溉系统。   台湾东部地区农田水利的发展,受到地形陡峭的影响,没有水库可储存雨水,当地原住民们直接利用大自然的资源,拦河取水,建成台东县两条重要的灌溉水圳――池上圳与关山大圳,水质清澈甘美,造就名闻遐迩的池上米和关山米。   20世纪30年代嘉南大圳的建成,使嘉南平原发展出独特的三年轮作制,为台湾农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战后农业萎缩 积极复原重建   二战期间,台湾农业受到严重破坏。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稻米产量降至603,693吨,尚不足当时最低需要量857,000吨,当地大米一度倚赖进口。中国政府收复台湾后,为了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力,积极修复或重建毁损的农业生产设施和水利工程、农业改良场及农会等以促进农业生产,水稻、甘蔗、甘薯等产量逐渐增加。   1949年国民党当局撤退来台,导致岛内人口骤增,物资缺乏。台当局竭尽全力增加粮食生产,除大量进口化肥,开展作物肥料试验,并积极推动稻田良种繁殖制度重建(种子繁殖制度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原种、原种及推广种),还将各试验场所及两个农学院育成的优良品种推广给农民种植。   此外,台当局还积极施行“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与“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政策,以提高自耕农比例,激发农民增产诱因,并通过“肥料换谷”等方式来掌握粮源,同时进行农渔会改组,使农渔会具有农技推广、供销及信用等服务功能。藉由相关政策推动,创造农村安定的生产环境,快速增加农业生产,在1952年即恢复到战前最高生产水准,不但粮食充裕,也稳定工资与物价。当时的米糖、香蕉、“三罐王”(洋菇、芦笋、凤梨罐头)等农产品不但为台湾带来可观的外汇收入,并作为岛内建设经费,支持工业发展。   接着,台当局连续推动四期“经济建设四年计划”(1953―1968年),采取“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增产性措施,推行“综合性养猪计划”、“农牧综合发展计划”及创办“统一农贷计划”等。为加速农业剩余转移至非农业部门,除继续实施“肥料换谷”制度外,采行粮价稳定政策,使农业剩余转化为发展工业的资本,并藉由农业机械化的推展,使农业人力得以大量转移至工商部门。   发展新兴作物,实现“进口替代”   台湾农业从恢复战前生产,进而要摆脱日本的殖民地经济政策与农业政策,当时主要目标是要将日据时期单纯的米糖出口日本,改变为增加多种农产,以代替进口的农产品,减少国际糖价低落的损失,并扩展农产品外销以争取外汇。   杂粮作物   20世纪50年代起,台湾省“农林厅”各试验场所加强杂粮作物改良工作,自品种改良着手,陆续自国外引进具有优良特性的杂粮作物品种,进行适应性选拔试验,或供作育种材料。在台湾“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简称“农复会”)前委员蒋彦士指导下,台南区农业改良场朴子分场于1960年育成早熟丰产杂交玉米“台南5号”,为台湾利用杂交优势育种首次获得成功。“台南5号”由于具有早熟的特性,玉米成为主要轮作作物,土地利用率因而提高,对畜产事业的初期发展帮助甚大。   推行在同一土地上,每年生产3次或4次作物复作栽培制度是台湾光复后农业生产的最大特色。这种发挥土地最高生产潜力的特殊耕作制度实因岛内耕地面积有限,而人口又激增的压力下所形成。复作制度的推行有赖于各项技术的成功及配合,如两期作稻田施行复作栽培时最重要条件为里作作物必须能在下季水稻移植前成熟或收获,以使水稻能及时插秧。因此,嘉南地区冬季种植杂交玉米及高屏地区大豆的推广,均有赖于生长期适当品种的育成。育成抗病品种及有效使用药剂防治病虫害对复作制度的推行也有相当大的贡献,如玉米露菌病业已育成较抗病的“台南8号”;又如冬季里作大豆常遭锈病侵袭,利用“大生45”农药400倍稀释液喷洒4次以上防治有特效。这种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连续栽培的方法,当时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使台湾的精耕农业制度闻名世界。   果树   香蕉、凤梨、柑桔为台湾当时的三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