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绿参1井暗色泥岩生烃条件的研究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绿参1井暗色泥岩生烃条件的研究
摘要:定量评价盆地烃源岩生烃潜能力是油气勘探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绿参1井所钻遇的暗色泥岩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指标定量或定性刻画了暗色泥岩的生烃潜力特征。研究认为,绿参1井烃源岩纵向上各层段有机质丰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下油砂山组至上干柴沟组烃源岩为差-非烃源岩,下干柴沟组为中等-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和Ⅱ??2型,下干柴沟组上段、下段均为成熟烃源岩,生烃条件较好;下干柴沟组暗色泥岩生烃条件最佳,生烃潜力很大。
关键词:绿参1井;下干柴沟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生烃潜力;柴达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2.1文献标识码:A
1 区域地质背景
柴达木盆地是在柴达木地块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陆内沉积盆地,面积约12.1×10??4km2,中、新生代沉积岩分布面积约9.6×10??4km2。柴西地区主要是指昆仑山以北至狮子沟―油砂山断裂以南地区,包括尕斯断陷和昆北断陷,发育有红狮凹陷、扎哈泉凹陷和切克里克凹陷等。该区自上而下可分为狮子沟组、上油砂山组、下油砂山组、上干柴沟组、下干柴沟组和路乐河组6套地层。绿参1井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的乌南区,是柴西南地区重要的一口参数井,暗色泥岩普遍发育,主要集中于路乐河组(E????1+2??)、下干柴沟组(E??3)、上干柴沟组(N??1)、下油砂山组(N??2??1)和上油砂山组(N??2??2)等。
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通常采用有机质丰度来反映岩石中有机质的相对含量,衡量和评价岩石的生烃潜力[2-3]。目前常用的有机质丰度指标主要包括有机碳含量(TOC)、生烃潜量(S1+S2)、氯仿沥青“A”含量(EOM)和总烃含量(HC)等。实践证明,沥青“A”及烃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作为有机质丰度评价的主要指标,而只有有机碳和生烃潜量最为有效。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4],制定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烃源岩评价标准(表1)。
表1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第三系咸水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
烃源岩级别有机质丰度参数
TOC/%沥青A/%总烃含量/(μg/g)生烃潜量/(mg/g)
很好烃源岩1.000.1507506.0
好烃源岩0.80~1.000.10~0.150500~7504.0~6.0
较好烃源岩0.60~0.800.05~0.100200~5002.0~4.0
较差烃源岩0.40~0.600.015~0.050100~2000.5~2.0
非烃源岩0.400.0151000.5
对采集样品进行热解分析,得出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量等有机质丰度指标分析结果。
(1) 下油砂山组(N??2??1)TOC分布范围为0.06%~0.32%,平均为0.23%;生烃潜量S??1+S2分布范围为0.58~1.54 mg/g,平均为1.08 mg/g。根据表1标准,评价为非烃源岩。
第4期刘玉华等: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绿参1井暗色泥岩生烃条件研究
(2) 上干柴沟组(N??1)有机碳含量分布在0.09%~6.14%,平均为0.74%;生烃潜量S??1+S2分布在0.08~6.69 mg/g,平均为1.63 mg/g。2 793~3 800 m、2 889~3 064 m、3 143~3 166 m均为较差烃源岩,3 108 m、3 188 m和3 249 m处均显示为较好烃源岩层段,其他层段为非烃源岩。
(3) 下干柴沟组上段(E??3??2)有机碳含量分布范围为0.06%~2.24%,均值为0.71%,有机碳含量大于0.6%的样品数达50%,有机碳含量大于0.4%的样品数达到总数的88%;生烃潜量分布范围为0.05~12.23 mg/g,平均值为1.87 mg/g,该层段基本全部为有效烃源岩。
(4) 下干柴沟组下段(E??3??1)有机碳含量分布范围为0.52%~2.43%,平均为1.29%;生烃潜量分布范围为3.22~14.74 mg/g,平均为7.91 mg/g。4 691~4 879 m、4 975~5 013 m、5 060~5 070 m为很好烃源岩,4 884~4 908 m、5 032~5 050 m和5 070~5 090 m为好的烃源岩,其他层段均为较好烃源岩。
3 有机质类型
3.1 岩石热解参数
根据烃源岩热解参数可以快速、有效地评价有机质类型[5-7]。根据绿参1井烃源岩热解参数(T??max??)与氢指数(Hi)关系分析:下油砂山组、上干柴沟组和下干柴沟组下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