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兹“近距离的经验”概念辨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格尔兹“近距离的经验”概念辨析

格尔兹“近距离的经验”概念辨析   摘 要:经验理论是格尔茨所提倡的解释人类学的理论基石,其“近距离经验、远距离经验”的提法与“主位、客位”的人类学传统方法论模式有质的区别,是对后者在认识论层面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而中国人类学界理论研究中多种迹象表明,国内学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存在理解和应用方面的偏差。本文从人类学理论研究的学科史、解释人类学的形成发展、格尔茨经验理论的学术真意及其重要启示等方面展开论述,厘清概念,澄清事实,以图避免不确切认识的蔓延和误导。   关键词:格尔茨;解释人类学;近距离经验;社会话语;深描   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2013)04-0011-06   本文系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西北地区民族宗教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批准号:13LZUJBWZB001。   收稿日期:2013-09-21   作者简介:王建新(1956-),男,新疆乌鲁木齐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学研究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类学与民族宗教研究。   Analysis on C.Geertz’s“Experience- Near”Concept   WANG Jian-xing   Abstract: C. Geertz’ experience theory can be taken as the essential base of his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The usage of“experience-near and experience-distant”is greatly different from the“emic-etic”mode of the anthropological methodology tradition. But many articles published in Chinese on the Geertzian theory indicate that those concerning understandings are not exactly right. Here,the author wants to provide facts and verdicts from related studies to make things sure,unfolding discussions from anthropology history,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the academic contribution of Geertz’s theory and its true value to the method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Key words: C. Geertz;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Experience-near;Social Discourse;Thick Description   一、问题的缘起   已故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素有人类学大师美誉。在人类学界行内,他经常在不同场合被人们冠之以令人仰慕的学术头衔,如象征人类学家、历史人类学家、政治人类学家、经济人类学家、宗教人类学家、解释人类学家等;而在行外,他又有社会学家、符号学家、象征论学家、文化史学家、博弈论学家等使人眼花缭乱的学术称号。更有意思的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或说着眼人类学理论方法的认识论基础,有人又称他为“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分析家①。笔者认为,格尔茨能够游刃有余地驰骋世界学坛半个世纪,其学术思想能被各种不同学科主动认领,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从1956年哈佛大学博士毕业至2006年故去,他的民族志作品囊括了以上提到的所有人类学专业领域,其学术视角和理论方法又都能从不同角度代表现当代人文社科领域的前卫思想潮流;第二,他坚持围绕地方性知识所支撑的社会话语(social discourse)体系的根本问题指向去设定学术问题,而且能紧扣相关话语形成的历史过程、现实意义和作用机制去展开理论分析。通过这种问题设定和理论分析,格尔茨几乎能够百分之百地深入到地方民众所关注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事项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因而其研究都有独具匠心的理论视角和超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这种治学风格为格尔茨解释人类学的形成提供了内部环境,或者说是学者个人因素。这种学风初现端倪于其哈佛大学毕业后的第一本民族志专著《爪哇宗教》(1956年)②。这部可归类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