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阳高坡苗族芦笙乐舞的现状的研究
贵阳高坡苗族芦笙乐舞的现状的研究
摘 要:芦笙乐舞在苗族发展历史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苗族文化的象征。贵阳高坡苗族芦笙乐舞是苗族支系中一支重要且独特的乐舞文化。从芦笙的结构、制作、音调、表演场合分别讲述其特点;依据芦笙乐舞所表现的情绪,将高坡芦笙乐舞分为悲调与喜调;根据其内容分为祭祀芦笙和娱乐芦笙;针对高坡芦笙乐舞面临的“尴尬”现状,提出了保护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高坡苗族;芦笙乐舞;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149-02
芦笙乐舞是苗族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它广泛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族聚居区,其中以贵州苗族芦笙乐舞最为活跃。高坡苗族自治乡位于贵阳市东南端,地处花溪与龙里、惠水三县(区)交界处,是贵阳市苗族最多的一个聚居区。苗族芦笙乐舞是苗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发展的一种风格独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与贵州其他地区的苗族芦笙乐舞相比,高坡乡苗族芦笙乐舞却是别具一格。
一、高坡苗族芦笙乐舞的特点
苗族芦笙分为传统和改良芦笙,目前高坡乡使用的是传统的六孔芦笙,高坡芦笙的特点我们主要从芦笙的结构、制作、规格、音调、词曲、表演场合六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结构
“芦笙斗”下半部分为方形,上半部分由方形逐步变为圆形,制作工艺是先用杉木对破后挖空合成,用花果树皮作箍。
(二)制作
芦笙管用当地称芦笙竹的竹子制作而成,管的两端直通(有的地区芦笙是上通下不通),按空为方形(有的地区为圆形),簧片制作与其他地地区芦笙一样;共六组合,用花果树皮作两道箍。
(三)规格
芦笙的规格用四指宽量最短(调6管),每四指宽或加两指为一个规格,常用的规格以三个四指起到七个四指半,用当地民间的度量衡称为:“三把”、“三把半”、“四把”、“四把半”、“五把”、“五把半”、“六把”、“六把半”、“七把”、“七把半”。
(四)音调
1 2 3 6 5 6,排列自左上到右为:5 6;中排列自左到右为:6 3;下排列自左到右为:12;六管六音,235612,612356,5612升45,5降61245。
(五)芦笙词曲
高坡的芦笙词主要以口述词代代传承,芦笙词(曲)分为“怀念曲(仅一曲)”、“喜曲”、“吊丧曲(仅一曲)”,据王永贵老师介绍原来360天每天有一曲,到现在仅传承72曲或最多120曲。在吹奏和舞步方面内容相同,但技巧方面因各个村寨略有差异。在曲的排列上“怀念曲”为第一曲,吹奏第一曲时必须站着吹,每开始吹,必须先吹第一曲,否则会被人取笑不懂规矩。从这点看来,“怀念曲”有很强的民族认同感和地域特殊性,高坡芦笙以苗语腔调为主旋律,不懂苗语腔调的人无法自然跟随芦笙的曲调起舞。“吊丧曲”必须在丧事活动才能吹,它的舞姿比较特别,以跪拜亡者的姿态为主。
(六)表演场合
高坡的芦笙主要用于“丧事”、“春节跳洞”、“敲榜朗(杀牛祭父)”、春节期间男女青年在绣花坡玩(主要在云顶片)、“射背牌”、“跳园(已经失传)”、“春节期间青年男女互相邀请”、“自娱自乐(通常在其他节日期间,没有女性伴舞)”。
二、高坡苗族芦笙乐舞的表现形式
(一)情绪形式
高坡苗族芦笙乐舞从情绪表现可分为:悲调和喜调。悲调即悲伤曲,在丧事时,灵堂上得挂一把大芦笙,在“闹丧”的时候人们以吹奏芦笙曲的方式来“讲述”逝者的生平,表示对逝者的怀念及美好祝愿。喜调即欢喜调,旋律有的欢快活泼,有的舒缓柔美,所表达的内容包括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内容形式
高坡苗族芦笙乐舞从内容形式可分为:祭祀性芦笙和娱乐性芦笙。祭祀性芦笙乐舞,主要在每年正月初四至初八期间的祭祖“跳洞”活动中进行,四面八方的村寨的苗族同胞自发的穿着盛装,男子手拿芦笙,女子跟随男芦笙手围圈而舞。娱乐性芦笙乐舞,主要在每年春节或者农闲时,青年男女以芦笙会友,通宵达旦歌舞娱乐。
三、高坡苗族芦笙乐舞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目前,未见高坡芦笙音乐舞蹈方面的研究。芦笙手多是中老年人,随着老年人的辞世,芦笙乐舞就会出现传承断代。据笔者调查高坡乡的青年大多数不会吹芦笙曲,高坡芦笙乐舞主要呈现以下现状:
(一)社会经济影响
在过去,只要辛勤劳动耕作,就可以过上好的生活,闲暇之余可以吹奏芦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的解体,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谋生,努力的改变现有的落后的生活,无暇顾及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的芦笙音乐舞蹈,这让芦笙乐舞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二)大众媒介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媒体传播文化直接改变苗族传统娱乐方式及联系方式,过去农闲时候或劳作辛苦后,只能通过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