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父亲周楞伽与周木斋友谊
父亲周楞伽与周木斋友谊
周木斋(1910-1941)名朴,号树瑜,笔名有辨微、列御、吉光等,江苏常州人,1930年去沪,曾任大东书局、《大晚报》、《大美晨报》的编辑。他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杂文家,在以《边鼓集》、《鲁迅风》为代表的杂文中,显示出他文笔精炼、内容坚实、长于思辨、说理性强的特点。周木斋性格冷静谨慎,又有些固执倔强,同学和文人中有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四方木头”。他的杂文初读时不免令人感到枯涩,但细读之后,就会感到其中的趣味和活泼的情状来。
周木斋的祖上历来是乡里望族,有清一代,常州文风鼎盛,阳湖派的古文可以与桐城派的古文分庭抗礼。周木斋的祖父周晓峰是光绪年间的举人,以讲学终其一生。他在常州城西一带绛帐高悬,文名远扬,附近的读书人都闻风来归,可谓是青衿出入,桃李满门,其门下在晚清时期飞黄腾达者大有人在。
周木斋的父亲叫周季萍(字仁咏),排行第五,工书法,兼通新学,清末曾在自己的故乡创办过私立学校,开常州风气之先。他后来进入政界,当选为省议会议员,抗战之前被推选为常州公款公产处和育婴堂董事,在地方缙绅之中以公正廉洁著称,平时不尚积蓄,一直两袖清风,抗战之前因生活拮据,不得已到上海鬻书度日。
周木斋曾经和鲁迅先生发生过两次争论,在文坛上尽人皆知。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33年1月,周木斋在曹聚仁主编的《涛声》二卷四期上发表文章《骂人与自骂》,指出“最近日本侵略榆关,北平大学生要求提前放假,……敌人未到,闻风远逸,这是绝顶离奇的了”。鲁迅看了周木斋的文章,表示自己“如骨鲠在喉,不能不说几句话”,于是连续发表了《逃的辩护》《论“赴难“和“逃难”》《乘凉:两误一不同》等文章,表明自己的意见和周木斋不同,一是周先生自己在上海,却要大学生去赴难,是欠妥当的;二是大学生手无寸铁,又没有学过军事,如果不逃难,只有骂贼而死,成为烈士,至多只是当局宣传的材料,于大局依然无补;三是和日本人打仗是军警的事,不应责怪大学生;四是大学生经历逃难有所历练,可以成为有韧性和战斗精神的人。
另一次是周木斋针对鲁迅用何家干笔名发表的《文人无文》进行挖苦和嘲讽,《文人无文》这篇文章主要是批评当前文坛上一些作家“左而不作”,专门做一些文坛登龙的伎俩。1933年4月,周木斋在《涛声》上发表了《第四种人》,指责鲁迅批评别人无文,自己也没有做什么,不下罪己诏,却说风凉话。在周木斋眼中,鲁迅也是个文人无文的人,他在文章中所说“听说何家干就是鲁迅的笔名”的话引起了鲁迅的极度不满,认为这是在向反动当局告密,就此鲁迅发出了“这回是王平陵先生告发于前,周木斋先生揭露于后”的愤语,后经曹聚仁解释才消除了误会。
我父亲周楞伽和周木斋交往很深,他踏上文坛之前,就经常在《大晚报》、《涛声》周刊上读到周木斋的文章。
1936年春,我父亲主编《文学青年》,出版之前,在上海南京路贵州路一家学校的楼上召开了第一次座谈会。周木斋也是受邀作家之一,当日他来得很早,不过两人却并不相识,签过名后,我父亲才认识了他。那天所谈问题都是有关“国防文学”的,周木斋的意见是,凡是反帝反封建的救国文学就是“国防文学”。
不久,我父亲去《大晚报》寻找崔万秋,谈话后刚走出报馆,就被人拍了一下肩头,回头一看原来是周木斋。于是两人重新返回报馆晤谈许久,我父亲对他惠赐稿件、支持自己编辑《文学青年》深表感谢,周木斋却谦虚地表示这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这之后,我父亲远赴广州、香港,准备开创新的文化事业,可惜因为战争变化,半年之后又返回上海。此时,柯灵正在编辑《文汇报》副刊《世纪风》,周木斋和我父亲都曾经在副刊上发表文章,于是一起数次出席了柯灵牵头的“孤岛”作家聚餐会。周木斋当时正在《导报》编辑副刊《晨钟》,他约我父亲写一个长篇连载小说,我父亲主张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来写章回体小说,得到周木斋的支持,便在《导报》上用海岛畴人的笔名发表通俗小说《烽火江南》。惜国势日艰,这部小说只写了十三章,就因为《导报》停刊而夭折,但周木斋还是千方百计地帮助我父亲催要稿费。此后不久发生的两件事情,更增进了双方的友谊。
第一件事发生在周木斋辞去《导报》报馆职务后不久,那时孤岛上海作家的生活都相当清苦,恰好有一家洪流出版社托我父亲组织代收几部稿件,于是我父亲很高兴地写信给周木斋,要他也写一部,并把书名拟定为《新中国发展史》。不过我父亲毕竟太缺少经验,不知道商人的天性原都诡谲不顾信义,唯利是图,待到周木斋把全稿写成交来后,出版人却借口欧战爆发,纸价高涨,不肯再出。我父亲虽争执得面红耳赤,仍没有丝毫效果,不得已,只好据实相告,并表示歉意。周木斋却很体谅我父亲,还引用古人的话说:“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我父亲给他说得非常惭愧,觉得无论如何不能叫他白忙一场,于是通过关系,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