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行走在瓷片散落记忆中
行走在瓷片散落记忆中
老早就听说在碛口附近有座陶瓷的村落,但每次去碛口都是匆忙而过,却不曾仔细“搜寻”这个小地方。2006年的秋天我们带了两辆车专程去看这个号称“黄土第一陶村”的地方。它叫小塔则。
小塔则距碛口古镇东15公里,是一个唯一以陶瓷产品为主的生产型村落,在隋朝的时候这里已有制陶的记载。在碛口繁荣时期,小塔则的陶器缅责口转运到西北各地销售,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一带生产的雨点釉曾远销至日本。我们带着种种好奇就上路了,路途很不平坦,先是走过一段艰险的盘山公路,本来经历了一路颠簸已经很是惊慌,可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狭长的山谷,两边黑压压的山体感觉就要向我们压来,更是让我们的心理蒙添了一丝“前途未卜”的恐慌。还好是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继续上路。土质山路路况并不是很理想,随车的人都被颠簸的疲劳以及路途的遥远整的昏昏欲睡的时候,突然眼前豁然开朗,一个空旷的地方出现在我们眼前,山坡上到处是耀眼反光的东西,随车的人全被这一景象给震惊了,再仔细看看周围的大水缸才知道,原来这是陶面的反光。
一条小河将小塔则分成南北两半,北边依山而筑的民房层层叠叠,灰墙黑瓦石塄瓷壁,虽然经受了数百年风雨侵袭,但苍茫的面孔中仍然还保留着当初特有的矜持。东边是一条不算长但也有几分热闹的小街建在河畔,街道两边的建筑早已没有了过去的痕迹。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让你嗅着陶士的气味去看看那一排排依山而筑的老民居。沿着石板砌成的小路,抚摸着陶瓷做的墙壁走过,那厚重的历史和动人的古风古韵早已令我陶醉了:满眼的明清老屋,层层相叠,原汁原味。
未经修缮伪饰的老窑,房檐古瘦嶙峋,墙皮脱落如痂。行走在这个偏僻的村落,仿佛穿越三千年的时光。站立在民宅孤立的门边,抚模那一块块斑驳的老门陈砖,似乎能听到小塔则那苍劲的民谣从耳边飘过。穿过一个又一个小院犹如走过千年风雨。这才想起一起的朋友说过:来小塔则不后悔。看来此言不虚j还有个朋友说:张艺谋应该来,也许《红高粱》会拍的更好了。
是的,是的,我―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不假!一点也不假!而印象最深的要数那一排排用瓷瓮垒砌成的墙壁,当时就想有时间我一定还要再来。
站在沟底向周围看去,从山顶到沟底只要你随便向远处一望便是满眼的陶瓷。你能看到草丛里静静坐着的瓷缸,还有淹没在野草中的瓷窑,越往后走,瓷窑就越多,但遗憾的是现在很多瓷窑都已经不生产了!
当地人告诉我们这里做瓷的时间很长,相传始于唐代,盛于明清,那时这一带几乎是家家有瓷窑,户户都做瓷活。这里人祖祖辈辈都在做瓷,当地一位老人告诉我们在他的记忆中他家已经有十代是从事陶瓷活的。解放前在这里一直是自家开着瓷窑,以做瓷为生,家家都有自己的窑口。当时的市场需求大,从黑陶大盆、大瓮、面盆,小到油瓶、尿盆,所有的陶瓷从这离开离石,北走临县,南走碛口,销往太原、晋中、内蒙、包头、陕北等地。当时的瓷器在当地农村的需求量也很大,所以生意很好,当年这一带热闹非凡,小塔则白天从沟口到沟里面全是来这里拉瓷器的骆驼和骡马车,这条窄小的沟里最多时有过五十几座瓷窑,上百人在干活。听着老人的介绍,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繁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白天一片端坯声,晚上一片忙碌的光景。陶瓷的兴盛也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商号林立,物阜民丰,一座座华丽的民宅大院也建立起来了。后来参观了多处民居与瓷窑,他们华丽的砖雕、木雕、石雕让我对昔日小塔则的繁华深信不疑。而再看眼前偶有几家做陶瓷的,那条昔日车水马龙的沟里显得空旷了许多,满眼的凄凉。
老人告诉我们解放后这一带的瓷厂瓷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大的瓷厂。瓷厂除了生产以前的传统产品外,还让当地人去全国有名的陶瓷厂学习陶瓷技术,通过学习也促进了一些新产品的产生,曾经开发出名噪一时的新产品――水点釉。这瓷瓶胎质细腻纯洁,釉莹如脂,色彩柔美,造型轻灵秀气。这种釉点花的产品曾经出口到欧美。最小的也要卖到20几美元。那时瓷厂也做过一些青瓷和其他类型的陶瓷,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停止了生产与出口。这样就导致了多数瓷厂关门倒闭,技术人员大都改行做起了其他的事。
至于那些曾经令我们产生炫目的“瓷墙”原来是当地人从很早以前就把烧下的次品,跟烧白花瓷碗时用过的外缸全部用来砌墙,修建院落,这样把大量的废物利用,真正做到环保节能,这也是此地有如此建筑风格的原因。在村里随便转转走走,你会发现你仿怫置身于一个个瓷瓮的迷宫里,无论是从切墙到切房,还是大门、大烟囱、门脸、菜园;还是家里放粮放面的粮仓、院子外的桌椅、家里的烟囱、庙里的香炉、甚至是连每家的下水系统也全部是用废弃的水缸连接,最有趣的是院子里的土地神也居住在陶瓷的房中,我不禁想小塔则真是一个陶瓷做成的天地啊!
我穿行在瓷堡中间,感受着时空流动的轨迹。陶瓷,这个代表着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工艺,是祖先留给我们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