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贾湖遗址二批出土骨龠测音采样吹奏报告
贾湖遗址二批出土骨龠测音采样吹奏报告
贾湖遗址,是位于我国淮河上游河南省境内的一处新石器时期中原古人类的聚居地。早在距今8000―9000年前,居住在这里的贾湖先民们就已经创造出了极其灿烂的“贾湖文化”,骨龠――一种形状像笛、并被误称为“骨笛”的多音孔骨质斜吹管乐器,便是这“贾湖文化”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
贾湖骨龠的首批出土,是在1987年前后。当时的河南省文物部门连续对舞阳县境内的贾湖村新石器遗址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总共揭露面积2300多平方米,发现房基40多座、窖穴300多座、陶窑近10座及墓葬300多座,出土了陶、石、骨质的各类遗物数千件。这其中,就有20多支用鹤禽类尺骨制成的多音孔单管斜吹的管乐器,时称“骨笛”,实即“骨龠”①经C14及树轮校正测定为距今8000―9000年的遗物。这批骨龠数量众多、制作精细、开孔规范,虽经近万年的掩埋,至今仍能吹之成声,且七音可备。这在世界音乐考古史上还是绝无仅有的发现,它的出土,一下子将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文明史向前推进了数千年,当时,便如“一股狂飚般的冲击波”极大地震撼了中外音乐学界②。
十数度春秋逝去,当年出土骨龠带给人们的震撼尚未消尽,蕴藏在乐管深层的重要文化价值似乎还远未被揭示,而贾湖遗址的考古却再度有了惊人的发现:2001年4―6月间,由中国科技大学出资与河南省文物部门联手组织科技考古专业研究生的田野作业,对贾湖遗址进行了第七次考古发掘,又揭露面积300多平方米,发现房基8座、灰坑66座、兽坑2座、陶窑3座及墓葬96座,出土了陶、石、骨质的各类遗物数百件③。最令人惊奇的是,这其中又有一批骨龠于土中现身,总数竟也超过了十支(包括一些残断的乐管)。较之前批的出土,这批骨龠无论是在乐管的长度上,还是在开孔的制式上,都有着前所未有的新发现,直令考古发掘者们欣喜若狂。同年7月,刚刚出土的这批骨龠实物在中国科技大学举办的“科技考古专业庆‘七一’暨首次田野考古实习汇报展览”上首度公开展出。遵循考古惯例,展出结束后,这些骨龠将要送交到原发掘地的文物管理部门进行封存保管。鉴于把握出土实器的机会难得,中国科大科技考古系决定在这批骨龠送交河南封存保管之前,对实物的音响进行采样录音,并约请笔者来担纲骨龠的吹奏。
2001年7月23日,笔者应约冒着酷暑奔赴中国科技大学专家楼,对这批刚刚出土的骨龠中较为完整的、经过清理修复的三支出土骨龠进行了实物测音采样吹奏。整个采录工作历时两晚,由中科大科技考古系的课题组负责人王昌燧先生主持,骨龠发掘者、现为科大考古系主任的张居中先生担任监测,另一位通于音律的科大教授徐飞先生担任测音采样的电脑操作。此外,还有科大考古系的博士生夏季和作为我助手的福建师大音乐系硕士生章俊等人也携带了录音、录像设备,对测音现场进行了全程实录。凭借着多年来对贾湖骨龠情有独钟的研究和娴熟的斜吹技法,笔者先后用无孔骨龠(未知编号)、二孔骨龠(M521:1)和七孔骨龠(M511:4),这三支在地下已经掩埋了八千多年的出土实器,演奏了十数首风格不同、调性各异的民间乐曲,采录音响近百分钟,前所未有地揭示了贾湖骨龠实际存在的音阶、音响奥妙及其音乐表现的可能性,为这一远古重要吹器的研究提取了极为宝贵的原始实物音响资料。
有关本次骨龠测音采样的吹奏情况,尝蒙国内外众多学者关心讯及。如下,余将依据现场采录次第,对这三管骨龠的实际音响解读情况做一较为详实的报告:
一、无孔骨龠:函宫吐角激徵清
首先测试吹奏的是一管无孔骨龠。
所谓“无孔骨龠”,实即一根没开任何音孔的空骨管(为鹤类的尺骨)。像这样的空骨管,在贾湖遗址中并非是第一次发现,早在其前的首批发掘中就已出土过两支(一支出于墓葬、一支出于灰坑)。但由于其管身未开任何音孔,且出土时又严重残断,故未引起音乐学者们的任何注意,而考古发掘者则在报告中将其简单地称之为“骨笛的半成品”④。实际上,这种完整的空骨管不止一次地出土于墓葬,决非偶然,随葬之品当也不可能真是什么“半成品”。笔者在早先的研究中就曾推测,贾湖遗址出土的多音孔骨龠应是由无音孔的骨龠发展而来的。因为,从器物的演变规律来看,“椎轮必为大辂之始”,空骨管应是多音孔骨管的原始形态;再从字源学上究之,“龠”字的本义正与空管相关,中国古代的“管”、“龠”、“律”三字的名实是可以互通的。《吕氏春秋》所载伶伦奉黄帝之命截竹为律,首制的一根断两节间的空竹筒――“黄钟之宫”,实即后世所称的“黄钟之篱”(见诸《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等),是为律吕之本,它实际上就是一根截去两端竹节的不开任何音孔的空竹管。从“龠”字的本形并不从“竹”(从竹之“篱”为后起)来看,作为律吕之本的“龠”的早期自然形态可能就是骨质的空管,这种断两节间(截去两端骨关节)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