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阅读教学中美育渗透
阅读教学中美育渗透
语文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且要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的美的情操,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教材中好的诗词、好的文章都是教师进行美育的好材料。下面就语文课如何渗透美育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语言美是每一篇优秀作品的共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存在于每首诗词,每则寓言、童话,每篇记叙文、散文、说明文之中。语言美的形式主要有:
1.语言的整齐美。它是指文章作品的行文中,用组织匀称的整句,给读者在视觉、听觉等方面造成的一种特殊的美感。句子常运用对偶、排比、铺排、反复等修辞手法,形式整齐,声音和谐,富有表现力和节奏感。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一连串的排比、比喻、把漓江水美“甲天下”体现于“静”、“清”、“绿”三个方面,句式整齐匀称,读来琅琅上口,给人以诗情画意、和谐动人的美感。
2.语言的抑扬美。它主要指诗词、散文等文体,在语言上做到声调协调,平仄相同,从而产生一种节奏鲜明、起落顿挫的音调美感。如“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带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江山,今朝更好看。”(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教学时,让学生品读词句的收尾:“紫”“舞”“阳”“苍”“急”“壁”“山”“看”――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声调和谐,平仄相宜相间,学生朗读吟诵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从而体会到语言的抑扬美。
3.语言回环美。在韵文里,韵脚的使用使字音跌宕往复,同声相应,造成一种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感。它不仅体现在教材中的诗词中,而且一些谚语、格言、警句、唱词等也具有和谐韵味。现时,双声叠韵也是一种回环美,它往往从对仗中显示出来,如“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双声对双声,让学生读起来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从而体会语言的回环美。
4.语言的参差美。主要体现在文章句子长短交替、整合,给学生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和美感。如第六册语文教材中的《美丽的南沙群岛》片断:“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浩瀚的大海上航行、捕鱼,在小岛上开垦、种植。茫茫南沙,汇入了祖先搏击风浪的汗水;片片岛屿,留下了祖先生息繁衍的烟火。”句子长短参差不一,彼此交织在一起,却错落有致,相得益彰,耐人品味。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读中认识、体味出语言的参差美。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读诵、引导、比较、思索、联想、表现等途径,善于发掘,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文章的语言美,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内涵深刻以及表现形式异彩纷呈,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语言感染力,接受美的熏陶,并且要进一步让学生在习作中力求语言的美化。这些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体验文章的意境美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境界和情调。王国维在论述“元剧之文章”时讲:“其文章之妙,亦一言明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宋元戏曲史》)意境的创设有两种途径:一是推情及物,如杜甫《春望》中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触景生情,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意”与“境”之间,“意犹帅也”!如,同是“夕阳”,在李商隐笔下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显得是多么的冷漠萧疏呀!而在叶剑英眼里却是“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是多么的开阔明朗呀!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如此之美妙!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验文章的意境美呢?小学语文第十册的课文《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描写皮鞋匠聆听着贝多芬的演奏所产生的联想就是一个训练学生意境美的很好的教材。我是这样教学些片断的
1.“读中品美”。侧重指导朗读的语气,情感的升华。“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随着乐感的增强,朗读的语调徐缓抒情――逐渐加强、升高――高昂、激越。通过朗读领悟《月光曲》的内容。
2.“赏中悟美”。我让学生边听配乐录音范读,边看幻灯片(表现《月光曲》内容的三幅图),要求学生完全进入剧中角色状态,把自己当作是皮鞋匠,更深入地领会作者借皮鞋匠的联想所表现出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内容及境界、情调。情景交融,扣人心弦,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切身欣赏、感受片断中美的意境。
3.“写中渗美”。画面美好的意境,已经唤起了学生的美感,引发了学生的联想,此时让学生进行一次练笔,围绕《月光下的大海》写一段话:面对着这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