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与伟大人格0.doc
试论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与伟大人格
[阅读:996次]日期:11/03/22来源: [■字号:大 中小]
提 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岳阳楼 记》的灵魂和精神闪光点。分析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和伟大人格,主 要表现在以众心为心的理念、崇文重教矢志不移的言行、出将入相力 主改革的胆略和自奉节俭的典范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范仲淹 先忧后乐 伟大人格
作者李祝华,建德市地方志办公室(邮政编码311600)o
范仲淹于北宋庆历六年(_046年)应好友滕子京(巴陵郡守,同榜 进士)之求,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形象地描绘了岳 阳楼的雄奇景色,后提出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后以“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结语。这句名言既是全文的主题思 想,乂是全文的灵魂和精神闪光点。
范仲淹,字希文,生活于北宋王朝(960-_27年)前期。太宗端拱 二年(989年)生于苏州吴县,大中祥符八年(_0_5年)27岁,蔡 齐榜进士。仁宗皇祐四年(_052年)病逝于去颍州(今安徽阜阳市) 赴任的途中徐州。享年64岁。范仲淹宦迹35年在仁宗朝。
仁宗在位4—年,天下不太平。水灾、旱灾、风灾、火灾、雨雹灾、 海潮灾、决河、瘟疫……几乎每年都有,大的25次[1]。这是天灾, 也是统治阶级漠视群众生死利害所致。赵翼说:北宋是“恩逮于百官 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余” [2],加上皇帝挥霍,对辽、 夏的赔款,弱之肉、强之食,兼并浸盛,民无以遂其生[3]。
宋初,全国财力集中于中央,皇帝“府库羡溢太宗至道三年(997 年),岁入岁出相抵还余大半,到了仁宗皇祐元年(_049年),已经 无余。仁宗朝军人数量达_40余万,成为国家财政极大负担。就在北 宋建国30年后,太宗淳化二年(99_年),暴发了王小波领导的农民 起义[4]。此后,张余起义、宋斌起义、刘吁起义、赵延顺起义、陈 进起义……仁宗即位后_034年,范仲淹46岁时,暴发王伦起义,1047 年有贝州王则起义。
北宋统治者,一直处在内外交困、鱼游釜中的局面。这时期,学习孔 子之道,少有大志,接受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卞”的范仲淹, 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忧”这个“天下”。范仲淹 于仁宗明道二年(_033年)就谏议仁宗皇帝裁冗兵、冗员、冗费, 改革吏治。
一、以众心为心的理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学说,重视和强调忧患意识。这种忧患 意识并不是个人对现实生活困苦和自身生存发展困难的忧思与焦虑, 而是对个体和社会两方面关注和忧虑。对个体而言,这种忧患意识主 要是对道德境界提升和道德价值追求不够的忧虑,即“士志于道” [5]o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6]; 对社会而言,这种忧患意识主要是指个体对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关 注,即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7]。也就是 说,心忧天下,心忧百姓,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也是儒家民本思 想的体现。
民本观念一直是儒家最基本的信念。民本观念与平天下的目标是一致 的。儒家认为只有人人各得其所,个人才能自得其乐。民是社会最底 层,疾苦最深重,又是社会的根基。天下人的衣食父母,只有“体民 之情遂民之欲”“使民安居乐业,天下才能太平”。孟子说:“乐民之 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o [8]又说:“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9]这种儒家学 说,体现在范仲淹身上,则是“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正 是从“以众心为心”的思想观念出发,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这种忧乐观化为一种精神力量,使范仲淹 能主动接触草野,了解人民生活,同情百姓的悲惨境遇,从而关心民 众疾苦,体察民情,为民请命。如仁宗修宫殿,范仲淹就直谏:“侈 土木,破民财,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是对皇帝的当头棒喝。
明道二年(_033年),江淮、东京一带大旱,相继又遭受严重的蝗灾, 仲淹力请仁宗救济百姓,质问仁宗:“宫掖中半H不食当如何? ”皇
帝无话可答,遂命仲淹安抚江淮灾区,赈济安抚灾民,蠲减租税
帝无话可答,遂命仲淹安抚江淮灾区,赈济安抚灾民,
蠲减租税[10]。
景祐元年(1034年),在苏州为官,“州大水,出不得耕,仲淹疏五 河,导太湖注之入海”,为保护农田,他督修的护海堰,至今遗迹仍
在。
二、 崇文重教矢志不移的言行
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不仅致力于国家政事,也崇文重教。他以 儒家治国为宗旨,以教育兴邦为己任,主张“劝天下之学,育天下之 才” [11]。大中祥符八年(_0_5年),他进士及第,任广德军司理参 军。“初广德人未知学,公得名士三人为之师,于是郡人擢进士考, 相继于时” [12]。此后历任睦州、苏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