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第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详解.ppt
三.促甲状腺激素测定 甲状腺素的合成受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控制,促甲状腺激素(TSH)由腺垂体分泌,受到TRH的正调节和TH的负反馈调节 甲亢由于负反馈,TSH降低 鉴别原发和继发性甲减:原发性甲减病变在甲状腺组织,TSH升高;继发性甲减病变在垂体或下丘脑,TSH降低 四.降钙素测定 降钙素(CT)是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血钙和血磷 甲状腺髓样癌的标志物 甲状旁腺功能激素 甲状旁腺素检测 甲状旁腺素(PTH)是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的,主要作用升高血钙,降低血磷 升高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某些肺癌、肾癌异位激素的释放 降低见于甲状腺手术或甲状腺癌放疗损伤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1.FBG升高: 糖尿病:症状+FBG≥7.0mmol/L 内分泌疾病:皮质醇增多症、甲亢、嗜铬细胞瘤、胰高血糖素瘤等 应激性高血糖:颅脑损伤或感染、脑卒中、心肌梗塞等应激状态 药物影响:激素、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 2.FBG降低: ≤3.9mmol/L血糖降低 ≤2.8mmol/L---低血糖症 见于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用量过大; 胰岛细胞瘤 迷走神经过度兴奋 肝源性:晚期肝硬化,广泛肝坏死,肝癌,肝糖原贮积症 空腹血糖(FBG)检测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正常人摄入一定量的葡萄糖后,升高的血糖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在短时间内降至空腹水平,称为耐糖现象,当糖代谢紊乱时,出现糖耐量异常(IGT)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清晨进行:成人5分钟内饮完含75g葡萄糖250-300ml水,儿童按每公斤体重1.75g计算,总量不超过75g。血糖较高者用100g馒头代替。分别检测0h、 0.5h、1h、2h、3h五次血糖 适应症: ①无DM症状,随机或FBG异常者 ②无DM症状,有一过性或持续性糖尿 ③无DM症状,但有DM家族史 ④有DM症状,但随机或FBG不够诊断标准 ⑤妊娠期、甲亢、肝病、感染、出现糖尿 ⑥产巨大胎儿者或有产巨大胎儿史者 ⑦不明原因的肾病或视网膜病 注:DM:糖尿病; FBG:空腹血糖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参考值: 空腹血糖3.9~6.4mmol/L 进食30~60分钟血糖达高峰,一般在7.8 ~ 9.0mmol/L 峰值不超过11.1mmol/L 3小时恢复至空腹血糖水平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临床意义 糖尿病诊断: 症状+2次空腹血糖≥7.0 mmol/L 症状+OGTT峰值≥11.1mmol/L,或2小时后血糖≥11.1mmol/L 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 症状不典型者需另一天复检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血清胰岛素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血胰岛素(insulin)水平测定对评价胰岛B细胞功能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OGTT的同时检测血浆胰岛素浓度的变化,称胰岛素释放试验 用于糖尿病的分型 胰岛细胞瘤:血胰岛素呈高水平,血糖降低 血清C-肽检测 胰岛素原转变为胰岛素过程中释放一个31个氨基酸组成的片断,称C-肽 C-肽清除慢,外周血中C-肽与血胰岛素的比值常>5,外源性胰岛素不含此片段 C-肽代表内源性胰岛素水平,能较准确的反映B细胞的功能 空腹C-肽水平、 C-肽释放试验用于糖尿病的分型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RBC内HbA与葡萄糖非酶促反应的产物,血红蛋白电泳中位于HbA之前HbA1组分。由于生成后不离解,不受血糖暂时升高的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的代谢周期与RBC的寿命基本一致,反映近8~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作为DM血糖长期控制的良好观察指标 第三节 心肌标志物检测 心肌梗死(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可根据病史、症状、心电图的改变诊断,心肌酶学和特征蛋白变化也是其重要的诊断手段 约有25%的AMI早期早期症状不典型,约50%的AMI缺乏心电图的特征改变,而此时血清心肌酶和相关蛋白已发生明显改变,对于早期诊断、监测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肌酸激酶(CK) 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其次存在于脑、平滑肌等细胞中,供能作用 参考值(动力学法): 男:38-174U/L,女:26-140U/L 临床意义(增高): AMI(4-6H升高、10-36H高峰、3-4D恢复) 心肌炎及肌肉疾病(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骨骼肌损伤) 肌酸激酶CK-MB同工酶 (二)肌酸激酶CK-MB同工酶测定 通过电泳,将血清CK分为三种亚型 快速移动部分(CK-BB,CK1),主要存在于脑组织 中速移动部分(CK-MB,CK2),主要存在于心肌组织 慢速移动部分(CK-MM,CK3),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组织 正常人血清中以CK-MM为主 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 (三)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测定 LD广泛分布各组织细胞,根据H亚基(心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