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制-泌尿系统疾病总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 大部分肾小球疾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炎症 尤其在肾脏疾病的活动期,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等的应用常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2.控制高血压 ①靶目标: 蛋白尿<1g/d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蛋白尿≥1g/d者,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 ②在关注降压靶目标时,应注意选择能延缓肾功能恶化,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降压药。如ACEI、ARB。 3.减少蛋白尿 蛋白尿本身可加速肾损伤。 雷公藤多甙、ACEI及ARB也可减少蛋白尿。 4.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5.其他 EPO(纠正肾性贫血) 活性维生素D(治疗肾性骨病) 抗凝剂、降脂药的应用。 6.中西医结合治疗 大黄、黄芪、雷公藤等有一定的疗效。 (三)肾脏替代治疗 终末期肾衰竭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 1.透析治疗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 其他血液净化方法 2.肾移植(Kidney Transplantion) 二、进展与展望 1. 发病机制的研究涉及免疫、炎症、细胞毒损害、分子遗传学(遗传背景)等。 2.防治研究还涉及抑制RAS对肾保护作用的研究。 3.新型免疫抑制剂的研发除对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延长移植肾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外,还对难治性肾脏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4.血液净化新技术的应用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CKD早期诊断及防治。 CKD是一项公众健康问题,花消巨大。 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终末期肾衰竭甚为重要。 最简单的早期筛查:尿常规检查。 谢 谢! 泌尿系统疾病总论 概 述 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肾脏疾病的诊查 治疗和展望 每个肾约有1×106个肾单位。 组成:肾小球、肾小管(近曲、远曲小管、髓袢细段、集合管) 一、肾脏的基本结构-肾单位 肾小球滤过屏障 分子屏障 电荷屏障 滤过膜 内皮细胞 窗孔 涎蛋白 基底膜 网状结构 硫酸肝素 足细胞 足突裂孔 涎蛋白 选择性蛋白尿 非选择性蛋白尿 二、肾脏的生理功能 排泄代谢产物 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内分泌功能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 ——主要是排泄代谢产物 影响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因素 肾小球血流量 肾小球内毛细血管和肾小囊中静水压 胶体渗透压 滤过系数:滤过膜的面积和毛细血管超滤分数 (二)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基础 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 葡萄糖、氨基酸,100% 碳酸氢根,90% 水与NaCl,70% 髓袢/远端肾小管功能 调节尿液最终成份的主要场所 尿液的浓缩稀释功能 分泌功能:H+和NH4+ (三)肾脏内分泌功能 分泌血管活性激素 参与肾的生理功能 调节肾脏的血流动力学和水盐代谢 非血管活性激素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管紧张素原 血管紧张素Ⅰ 血管紧张素Ⅱ 肾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2)前列腺素族 髓质间质细胞主要生成PGE2 、PGI2 、TXA2,PGF2a (3)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KS) 激肽原 激肽释放酶 缓激肽 扩张小动脉,并刺激前列腺素的分泌。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可降解缓激肽。 肾脏中含有KKS的所有成分 2.非血管活性激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 EPO促使骨髓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分化成熟为红细胞。 1α-羟化酶 促进肠道对Ca2+的吸收,促进骨骼矿物盐沉积,也可促进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使骨质吸收。 内容提示 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肾脏疾病的诊查 肾脏疾病的治疗和展望 一、肾脏疾病的诊断 (一)病史、症状 (二)体格检查 测血压 有无皮疹与水肿等 贫血体征(如:睑结膜是否苍白) 心血管系统检查有无异常 肾脏的触诊与听诊(有无血管杂音) (三)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诊断有无肾脏疾病的主要依据 蛋白尿:每日尿蛋白量持续>150mg ,或尿蛋白/肌酐比率>200mg/g。 大量蛋白尿:每日尿蛋白超过 3.5g/1.73m2或50mg/kg。 产生原因: ①生理性蛋白尿 一过性蛋白尿;尿蛋白定量一般<1g/d。 功能性蛋白尿:发热、剧烈运动、急性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体位性蛋白尿:青春发育期于直立体位时发生的蛋白尿。 上述因素去除后,蛋白尿消失。 A. 肾小球性蛋白尿 选择性蛋白尿:滤过膜上的负电荷减少。 非选择性蛋白尿:滤过膜孔异常增大或小球毛细血管壁破坏。 ②病理性蛋白尿 B. 肾小管性蛋白尿 近端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蛋白质重吸收障碍,致小分子蛋白质(如β2微球蛋白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