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预 防 1.合理喂养: 2.合理安排生活制度: 3.预防各种传染病和矫正先天畸型: * 治 疗 一 紧急情况抢救: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休克、自发性低血糖、肾衰 二 调整饮食及补充营养物质: 1.轻度:维持原膳食,较早添加含蛋白质和高热量的食物。 2.中、重度:热量和营养物质供给应由低到高,逐渐增加。 三 去除病因、加强护理: 四 促进消化,改善代谢功能: 1.药物:各种消化酶;补充各种维生素;或应用苯丙酸诺龙,正规胰岛素。 2.静脉高营养: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 3.输注白蛋白: * 儿童单纯性肥胖 概念: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量超过 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参考值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控制饮食 /加强运动 /心理治疗 链接 * 病 因 1.摄入营养过多: 2.活动过少: 3.遗传因素: 4.其他: 返回 * 发病机制 1.脂肪细胞理论:脂肪细胞数目增多或体积增大,出生前3个月、生后第1年及11-13岁 2.能量平衡理论:能量摄入过多或消耗减少 返回 * 病理生理 -1 (一)体温调节与能量代谢:用于产热的能量消耗减少,使肥胖者有低体温倾向。 (二)脂类代谢:甘油三酯、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及游离脂肪酸增加,而高密度脂蛋白减少。 (三)蛋白质代谢:嘌呤代谢异常,血尿酸水平增高,易发生痛风。 * 病理生理 -2 (四)内分泌变化: 1.甲状腺功能:总T3、T4,游离T3、T4均正常,但T3受体减少 2.甲状旁腺素及维生素D代谢:血清PTH水平升高,D3水平也增高 3.生长激素:血浆生长激素减少,但血浆类胰岛素生长因子正常 4.性激素:体内雄激素减少,雌激素增高 5.糖皮质激素:患者尿17羟类固醇、17酮类固醇、皮质醇均可增加 6.胰岛素与糖代谢:高胰岛素血症,同时又存在胰岛素抵抗 返回 * 临床表现 婴儿肥胖易患呼吸道感染、哮喘和佝偻病。青春前期肥胖,性成熟也较早,最终高度低于正常小儿。 患儿食欲极好,常有多食、喜食肥肉和油炸食物或甜食的习惯。明显肥胖者可有疲乏感。严重肥胖者可引起肥胖-换氧不良综合症。肥胖儿童常有心理障碍。 返回 * 诊 断 体重超过X+2SD即为肥胖,2-3SD为轻度肥胖,-4SD为中度肥胖,4SD为严重肥胖。或以体重高于同年龄、同身高正常小儿标准的20%为肥胖,20-29%为轻度肥胖,30-39%为中度肥胖,40-59%为重度肥胖,60%为极度肥胖。 返回 * 治疗 原则:减少产热能性食物的摄入和增加机 体对热能的消耗。 措施: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 * 谢 谢! * 激期表现-2 实验室:血Ca稍降低,血P明显降低,Ca×P30,AKP显著增高,VitD3明显下降。X线:干骺端增宽,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状,有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明显增厚,骨骺与干骺端的距离加大,骨质普遍稀疏,皮质变薄,可有弯曲畸型或病理性骨折。 * 头 部 A.颅骨软化: 3-6个月 B.方颅: 8-9个月以上患儿 C.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 2-3岁才闭合 D.出牙延迟:1岁才出牙,3岁才出齐 * * 胸部(多见于1岁左右) A.肋骨串珠:第7-10肋最明显,串珠状 B. 肋膈沟(赫氏沟):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同时其下部因腹大而外翻,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称肋膈沟。 C.鸡胸或漏斗胸: * * 四肢和其他 手脚镯征:钝圆形环状隆起。 ‘O’与‘X’型腿:小儿开始行、走后 3cm为轻度,3cm为重度。 其他:脊柱后突或侧弯,骨盆呈扁平状。 * *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恢复期: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血清Ca逐渐恢复,血清P恢复较快,Ca×P30,AKP恢复较慢。 后遗症期: 3岁以后小儿,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型。 佝偻病临床4期特点 * * 鉴别诊断 1.呆小病(甲减):TSH异常。 2.软骨发育不良:武大郎样外貌 3.抗维生素D佝偻病:使用一般剂量的维生素D均无效。 * 返回 * 抗维生素D佝偻病 (1)低血P抗维生素D佝偻病:肾小管再吸收P及肠道吸收P的原发性缺陷所致。 (2)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远曲小管泌H+不足,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硷性尿、代谢性酸中毒、高氯低钾。 (3)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肾1-羟化酶缺陷或靶器官对1,25-(OH)2D3没反应。 (4)肾性佝偻病:肾的慢性疾病影响羟化。 (5)肝性佝偻病:肝的慢性疾病影响羟化。 返回 * 治 疗 目的:控制活动期,防止骨骼畸形 链接 * 治疗(口服法) 补充维生素D:VitD2000-5000IU/日×4-6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