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九第28课方山子传自读课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docVIP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九第28课方山子传自读课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方山子传(自读课) 走近作者 苏轼(见《留侯论》) 相关背景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作者贬官黄州之时. 陈慥,字季常,父曰公弼,19年前,陈公弼为凤翔知府时,苏轼为凤翔签判,是陈公弼的僚属,认识陈慥也就从这时开始.当时苏轼二十七八岁,与陈慥的年龄相仿,思想性格也很相似.但是,在这以后的19年中,两个人的道路、经历,以及与此相应的思想状态就完全不同了. 文意感知 作者为老朋友方山子作传,概括性地写了他少年慕游侠,壮年折节读书而不遇,晚年归隐,突出其不慕荣利、舍弃功名而甘愿隐遁贫贱的品格.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1.往往阳狂垢污     同“佯”,译为“假装” 2.方山子傥见之与 同“倘”,译为“或许,可能” 3.前十有九年 同“又” 4.犹见于眉间 同“现”,译为“显现” 二、古今异义 1.方屋而高 古义:方形的帽顶 今义:方形的屋子 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古义:遗留的制式 今义:死者的相片 3.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4.使从事于其间 古义:任职 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三、一词多义 1.遇eq \b\lc\{\rc\ (\a\vs4\al\co1(①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遇合,指得到君主的信任,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款待,对待,③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待遇)) 2.谓eq \b\lc\{\rc\ (\a\vs4\al\co1(\a\vs4\al(①因谓之方山子       动词,叫,称呼,②自谓一世豪士         动词,认为))) 3.使eq \b\lc\{\rc\ (\a\vs4\al\co1(①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假使,如果,②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者,③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派遣,④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 出使)) 4.而eq \b\lc\{\rc\ (\a\vs4\al\co1(①俯而不答          连词,表修饰,②使骑逐而射之 连词,表修饰,③方屋而高 连词,表并列)) 5.之eq \b\lc\{\rc\ (\a\vs4\al\co1(\a\vs4\al(①而岂山中之人哉       结构助词,的,②余既耸然异之          代词,他,③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指示代词,这)))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作状语 岁得帛千匹 每年 2.动词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见方山子从两骑 使……跟从 3.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余既耸然异之 对……感到奇怪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因与余(于)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2)亦足以(之)富乐. 3.状语后置句 (1)鹊起于前.(正常语序为“鹊于前起”) (2)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于眉间”应在“见”之前) 4.宾语前置句 何为而在此?(“何为”应为“为何”) 1.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其“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①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②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③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④是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2.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所以笑过之后邀请作者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里,让作者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 3.作者为何“耸然异之”,继而“独念”少年方山子意气风发之状? 明确:方山子的表现不是常人的表现,超乎寻常,因而作者“耸然异之”;又在其家看到萧条的景象,这使作者自然想到少年方山子,同时,也使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方山子淡泊的心态个性. 4.方山的“隐”,是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试分析探究. 明确:方山子的由侠到隐、由入世到出世,不可能是思想感情上的彻底消解,作者已经从他的神情上看到了这一点:“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文章最后的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 写法鉴赏 1.奇特的构思 “随物赋形”,切合隐士身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最爱的人是自己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