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规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规程 1 11 文件名称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规程 版本号 2016-10-A 文件编号 QFE/JCI-P-2016-151 总页数 共2页 制定部门 院感科 生效日期 1.目的 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2.范围 适用于手术科室及手术室。 3.定义 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因手术切口的处理、敷料类型及有关无菌操作不当引起的手术切口感染,包括手术切口及手术脏器的感染。 4.内容 4.1手术前: 4.1.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4.1.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4.1.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1.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4.1.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 0.5~1 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 1~2 小时开始给药。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4.1.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4.1.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手卫生管理制度》进行外科手消毒。 4.1.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4.2手术中: 4.2.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及物体表面的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4.2.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4.2.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 4.2.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mL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4.2.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4.2.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4.2.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使用温度为370C的无菌生理盐水。 4.2.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4.3手术后: 4.3.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4.3.2用无菌敷料覆盖一期闭合的清洁切口,术后24 -48小时保持敷料完整。如发现有过度渗出,应更换敷料。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用无菌非接触技术更换或去除外科伤口敷料。 4.3.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3.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4.3.5一般腹腔引流袋每天更换1次,防反流功能的引流袋每周更换1次。

文档评论(0)

阿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