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章 纳米CMOS器件的沟道工程 4.1 解决的问题 当MOS器件特征尺寸进人纳米领域时,短沟道效应(SCE)、源一漏穿通和热载流子效应(HCE) 等成为ULSI的严重限制性因素,为了抑制其影响,需要对沟道内的掺杂分布进行特殊设计,统称为MOS器件的沟道工程。同时,相应于器件其他尺寸的减小,为减小SCE效应也必须使用纳米尺寸的超浅结结构。 短沟效应制约着VT的下限和器件的关态泄漏电流。为了使VT可控制,采用环绕掺杂(HALO)或垂直方向的不均匀掺杂可以减小因短沟道效应而产生的VT漂移。 随着器件沟道长度的进一步减小,沟道的有效掺杂浓度必须相应提高。对于常规结构的MOS器件,在沟道长度减小至100nm时,衬底掺杂浓度将高达1018 cm-3的数量级。在如此高的浓度下,反型载流子的迁移率将出现严重退化,这直接减小了器件的驱动电流。使用外延沟道工程和特殊的源、漏结构,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当器件的尺寸进一步减小而沟道区的掺杂浓度不变时,源、漏穿通将使器件失去栅控性。由于迁移率退化和体效应因子的增大,依靠提高衬底浓度来抑制源、漏穿通是不现实的。但改变局部的沟道掺杂浓度可以避免源、漏穿通。通常的方法是使用HALO或Pocket离子注人区或逆向掺杂等方法来控制源、漏穿通及源、漏区耗尽层电荷分享效应引起的关态泄漏电流急剧上升。 杂质原子数目的随机涨落或随机分布给MOSFET的尺寸缩小带来的根本限制。在MOSFET缩小到小于100nm时,在器件中的耗尽区内杂质数目只有几百个,杂质的微观分布成为影响器件闭值电压的不容忽视的因素。降低沟道的掺杂浓度可以减小杂质随机分布影响。 4.2纵向沟道工程 纵向沟道工程是纳米CMOS器件克服短沟道效应、避免迁移率退化和驱动电流减小的有效技术手段。逆向掺杂是纳米CMOS器件纵向沟道工程最基本的结构。 4.2.1逆向掺杂结构 器件沟道区中横向的掺杂浓度是均匀分布的,而纵向掺杂分布不均匀。低浓度的NA1掺杂层位于沟道的表面,用于控制器件的VT;高浓度的NA2掺杂层位于沟道的下部,用于抑制SCE效应和减小器件的泄漏电流。这样的纵向沟道掺杂,一方面可以实现表面的高迁移率,从而提高驱动电流;另一方面,高的埋层浓度可以有效减小器件的截 止态泄漏电流,从而抑制SCE效应。 理想的逆向掺杂结构是外延沟道MOSFET,因为该工艺可以精确地控制高低掺杂层的浓度和厚度,形成两个掺杂层浓度的突变。 由于外延工艺相对复杂,有时也使用离子注人的方法形成逆向掺杂结构。 4.2.2逆向掺杂沟道MOS器件的VT模型 通过求解沟道中两个掺杂区的藕合泊松方程,可以得到类似普通MOSFET表示SCE效应的特征长度。使用该特征参数,可以比较逆向掺杂沟道纳米MOS器件和其他结构器件的SCE特性。 泊松方程可写为: y轴垂直于沟道方向,x轴平行于沟道方向。 如果假设表面NA1区的电势分布为抛物线型,埋层NA2区的电势分布为立方型,通过解上述的耦合方程可以得到沟道表面势的二次微分方程: t si为低浓度的NA1掺杂层的外延层厚度;VG’为栅电压减去平带电压后的有效栅电压,Vsub为衬底电压,d为短沟道逆向掺杂结构栅下的有效最大耗尽层宽度: 用特征长度λ表示该结构的短沟效应, λ由下式决定: VT’为VT减去平带电压后的值,长沟道的逆向掺杂沟道MOS器件的VTO’(长沟道器件的阈值电压减去平带电压的值)表达式为 如果逆向掺杂沟道纳米MOS结构的外延层厚度满足如下关系: * * XS, XD分别为源端和漏端耗尽层宽度,Xdm是长沟道逆向掺杂结构MOSFET栅下的最大耗尽层宽度,LG是栅长,ζ是拟合参数,一般取0.65。 假定LGλ ,则逆向掺杂沟道纳米MOs器件的VT可以表达为 逆向掺杂沟道纳米MOS器件阈值电压公式可以进一步简化。利用推导出的上述表达式,可以分析和讨论逆向掺杂沟道纳米MOS器件的VT特性和各种因素对它的影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