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基本知识文库:叶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学基本概念系列—— 叶适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人学是研究人类文明、思想、道德、社会规范形成 等领域的学科。 本文提供对人学基本概念 “叶适”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叶适 【生卒】:1150—1223【介绍】: 南宋思想家,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 字正则,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 晚年讲学于永嘉城外的水心村,故人称其为水心先生。 淳熙五年(1178)擢进士第二,授平江节度推官,历任太常博士,代理工部、兵部,吏部侍郎等职,官至宝文阁待制。 他力主练兵抗金,并揭露当时兵弱财乏的积弊。 开禧二年(1206)韩侂胄贸然北伐,当时叶适很不赞成这种行险侥幸的作法,因而曾经向韩侂胄建议守边,以蓄实力,但是,韩侂胄全不理会。 叶适又向宁宗连上三劄,要求深思熟虑,“备成而后动,守定而后战。” 也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可是刚一开战,宋军大败,金军侵入两淮,江南为之震动,于是朝廷调叶适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替冒险家们收拾残局。 因其指挥得当,前后十数次出兵,“所向克捷”,生俘的敌众和斩得的首级不断传往江南,才使得士气稍振,人心稍安,金兵不久也被迫从淮南撤退。 这是此次宋金交兵中南宋仅有的胜利。 继而在定山(今江苏江阴境内)、瓜步(今江苏六合境内)、石跋(今安徽和县境内)建立堡坞三处,以聚集当地人民自己并捍蔽江南。 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人民群众守土自卫的切身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以建立堡坞和团结山水寨为中心的边防计划。 开禧三年韩侂胄被诛,中丞雷孝友弹劾叶适“附侂胄用兵”罪,叶适被夺职,返回故乡,从事讲学,着述终身。 主要着作有《习学记言序目》、《水心先生文集》及《别集》。 196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叶适集》、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习学记言序目》。 叶适的人学思想是与理学思想相对立的,而与陈亮近似。 叶适主张用功利与道德统一的观点来评价人。 他反对理学“以义抑利”、“存理去欲”的观点,强调“以利和义”。 他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农业生产是整个封建“王业”的基础,也是道德的基础。 他反对以天理与人欲为划分圣狂的标准,认为事功才是道德评价的依据。 从这样一种事功观出发,叶适广泛评价了历史上的人物,认为三代之君之所以是“圣人”,就在于他们品德就表现在他们的事功中。 当然,叶适并不否认动机在道德评价中的意义。 叶适所说的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还是“修齐治平”。 叶适还批判了那种空谈心性、讲求内省的理学,认为个人道德上的完善只有在事功中才能达到。 叶适的人学思想,是直接为其抗金主张服务的,并对明清之际的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物之所在道则存焉 关于道(理)与物(器)的关系,叶适肯定“物之所在,道则存焉”的道不离物,有物则有道的观点。 他说:“古诗作者,无不以一物立义。 物之所在,道则存焉。 物有止,道无止也。 非知道者不能说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 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之于物,不使散流。” 很显然,叶适认为道与物是不能相离的,离开了物就无所谓道。 道与物不可能分出孰先孰后,孰主孰从来,因此就不能说是“道”在天地之先,生出天地来。 他说:“自古圣人,中天地而立,因天地而教。 道可言,未有于天地之先而言道者。” 叶适指出《易传》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是句“文浅而义陋”的荒唐话。 在叶适看来,“太极”是个神秘化的概念,但具有标准、典范意义的“极”还是存在的,这也就是“理”。 但他所说的“理”是不脱离具体事物的理论思维的产物。 他举例说“夫其所以为是车与室也,无不备也。 有一不备,是不极也,不极则不居矣。” 就是说,建筑一座房子的物质条件具备了,人可以在其中饮食居住,房子的极或理就建立起来了。 反之就不存在极或理了。 通过道与物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叶适在这个基本问题上与理学家们是有原则区分的。 (2)以利与人道义光明 叶适并不否认仁义的重要性,但是他认为仁义必须表现在功利上,正如道必须表现在物上一样。 如果仁义没有在功利上表现出,仁义就成为没有实际意义的空话,最终必然导致仁义自身的消亡。 叶适说:“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 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 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 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 从这里可以看出,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与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之不同。 陈亮主张“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 而叶适则是将事功与义理结合起来,用事功来评价义理,则比陈亮的“专言事功”的主张更进了一步。 叶适用事功与义理统一的观点,反对理学家朱熹与心学家陆九渊所推崇的董仲舒的主张,认为他们不讲功利,专事空谈,最终也将取消仁义自身。 正因为如此,他的学说以及陈亮的学说,多次遭到朱熹的否定,“陆氏(九渊)之学虽是偏,尚是要去做个人;若永嘉、永康之说,大不成学问!不知何故如此。” 可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