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中国文化 (3).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视 域下的组织 与人力资源 第二篇 现代组织情境下 的儒家成人机 理与应用 第6章 知本探源与现代应用 目 录 6.1 知人之智 ,智之本根 6.2 格物致知 ,达智于心 6.3 知行合一、行知互为 6.4 知行合一、如何合一 6.1 知人之智 ,智之本根 u哲学之 “知” 何为 “智 ” ? “智 ”在古代通 “知 ”。 《说文解字矢部 》说 : “知 ,词也 ,从 口从 矢。”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将 “sophnia”翻译为 “智慧” ,这被认为是思辨的、理论的理智 , 而将 “phronesis”英译为 “prudence” ,这与古代儒家哲学中的 “智”较为相近 ,是一 种联系着善的 “实践智慧”。在 《论语》中 , “仁”有109见 , “知”有116见 , “知”是 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的道德条 目。儒家语境中的 “知”有时作名词 ,有时用作动词 ,其 内涵远远超于具体的知识与学科 ,追求的是 “知”对于人生的终极价值和意义 ,具有深厚 的意蕴。 6.1 知人之智 ,智之本根 u “知”的内涵 “知”有三种内涵 : 第一 ,知天命。孟子 曰 :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则知天矣” ( 《孟子·尽心 上》 )。一个人如果有心思考 ,就会明白自己的本性 ,知道了自己的本性 ,就明白了天命 与天道。为此 ,君子必须用心修道 ,通过 “道”来达到与天的相与。 第二 ,知人道。在人与天的关系中 ,对 “天道”的承接就是人道 , “君子无入而不 自 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 ,在下位不援上 ,正己而不求与人 ,则无怨 ;上不怨天 ,下不尤人 ; 故君子居易以俟 (sì)命 ,小人行险以侥幸 ( 《中庸 ·第十四章》 )。”这就是 “人道”中 “知 己”的方式。 6.1 知人之智 ,智之本根 u “知”的内涵 第三 ,明是非。孔子认为 :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 ,焉得知” (《论语·里仁》 )?荀 子提出 “心有征知”的认识论 ,就是希望能明辨是非 : “是是、非非谓之知 ,非是、是非 谓之愚” (《荀子·修身》 )。论语中 “知者不惑” ,指的是知是非的人具有自己的价值观 与独立性 ,具有自己的行事原则 ,不会人云亦云 ;在遇到困境与冲突的时候 ,不会惊慌失 措 ,而能根据 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判断是非曲直 ,运用知识和智慧权衡与选择。 6.2 格物致知 ,达智于心 u “德性之知”和 “见闻之知” 在宋明理学家中 ,张载首先对智识做 出了 “德性之知”和 “见闻之知”的划分 ,并详 细探讨了两者的关系。他说 : “天大无外 ,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见闻之知 ,乃物交 ( 《张载集 》 ) 而知 ,非德性之知 ;德性所知, 不萌于见闻” 。 “德性之知”就是指能体天下万 物的无限之智 , “见闻之知”则是人通过感官与外物接触而生的有限之知,并且 “德性之知” 不来源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