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唯物史观视角看传统儒家哲学的三重范式及其效
应
一、以道德修养为原点,以王道政治为旨归的道德 - 政治哲 学
传统儒家哲学首先是道德 - 政治哲学,即道德政治化,政治 道德化,以道德修养为原点,以王道政治为旨归。此一思维模式 由孔子所开启,孟子继承、发扬与完善之。朱熹所概括的“三纲 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能体 现此一特点。[ 1]
(一)道德哲学:“仁者爱人” 传统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千言万语都只在一个字:“仁”。
“仁”这一概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但从道德层面上看,主 要在于“爱人”和“修身”两个方面。“樊迟问仁,子曰:‘爱 人。”[ 2] “爱人”构成了孔子仁学的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 因为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 所以孔子极力主张恢复周礼 并倡导仁学,而周礼的核心思想就是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 3]因
此,孔子仁学是以“孝弟”为出发点的, 由“孝弟”而达至“亲 亲” 。孔子不仅倡导“孝弟” ,而且要使这种“孝弟”之道成为 人们的自觉行动,成为人们对“仁”追求的内在动力, 这就使得 仁学被赋予了一种道德范畴的新内容。 所以, 孔子又从“孝弟” 进而提出“忠恕”。孔子指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把这两个方 面结合起来,即为行“忠恕”,也就是实现“仁”的方法。
那么,孔子是不是仅仅把“仁”停留在道德层面上呢?不 是,他是要把“仁”付诸实践,用“仁”去寻找治国济世之道。 他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作为理想的治国准则。 孔子仁学所主 张的对人的爱,实际上是一种广泛的、对人的博爱。他认为,求 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并不在于别人,即“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 6]
综而言之,孔子在其仁学体系中,从“孝弟”出发,以此为 心理动力, 以行“忠恕”作为实现“仁”的方法, 提倡对人的博 爱,并试图以博爱去调和社会矛盾,达到“克己复礼”的目的。 从唯物史观视角来看, 这些观点虽然存在着某些缺陷, 但在今天 看来仍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因为这个过程的实现, 是围绕着人 这个中心进行的, 其仁学充分注意到了人自身的价值, 充分肯定 了人的能动作用。同时,传统儒家哲学不仅强调“爱人”,而且 十分重视“修身”, 认为“爱人”是以修身为前提的。 所谓“修 身”,就是培养自身对道德准则的遵从, 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 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要达到这一点,传统儒家认为,身体力 行是修身的必然途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7]要成为有道德的人,首先应知仁,但也不能 只是局限于知仁,而是更要好仁、乐仁,要把仁作为自己的人生 观,以行仁为乐。
(二)政治哲学:“内圣外王”之道 孔子仁学是以“仁者爱人”作为“允执厥中”之天道在社 会人际关系中的准则的。在他看来,要实现这一准则,必须从人 的内在修养做起,由内在修养而达至外部事功。如前所述,孔子 是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作为理想的治国准则的, 那么,如何 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呢?其所设计的路线是,“修己以 敬”,到“修己以安人”,再到“修己以安百姓”。[ 8]具体
说来,就是“修己”、“富之”、“教之”。就内在修养方面而 言,人们应通过学习和体悟, 从内心深处明白“仁”之内在的道 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使自己成为自觉地以仁、义、礼、智、信等 道德规范指导行动的人; 就外在方面而言, 人们应通过格物致知 的能动实践,不断地观察、体验和研究,分析天地自然万物,使 自己成为一个“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有所作为、建功立业的 人。内在修养的极致就是“内圣”;外在的事功就是“外王”。 这内外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传统儒家哲学 的“穷天人之际,究心性本原”的传统,其实质就是“内圣外 王”之学。“尽己属内圣的范畴,推己属外王的范畴,推己的范 围,从个体出发可以延伸到家国天下, 所以忠恕之道即内圣外王 之道”。[ 9]《大学》中有着精辟的阐述:“古之欲明明德于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 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 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0]
虽然“内圣外王”的思维模式是大有问题的,正如启良所 说:“既然圣、王一体,那么做王的自然也就是圣人,既有圣人 的道德人格,又有圣人通神的本事。于是,圣人崇拜转换成了王 权崇拜,内圣外王的模式亦不再是由圣而王, 而是成了由王而圣, 进而使儒家的内圣之学成为专制主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