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明珠, 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造 就了无数的诗词圣手,和灿若星辰的诗词篇章。尤为重要的是, 我国诗歌有着集中反映生活的优良传统,有抒情言志的鲜明个 性,充满奇异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和谐悦耳的韵律和节奏,美 丽的篇章,都有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精妙境界,这 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那么在实践中如何
实现呢?
一、设置情境,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情境来烘托气氛,帮助学生入境,引领 他们去自然感悟,不拘泥于定论,去感觉自己心中的形象。如明 代文学家祝允明所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
情境的设置应含蓄巧妙,给学生留下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空 间,“不要让幻想被诗人独占了”是郭沫若的名言, 教师在设置
情境时,应以激发学生的丰富联想、想象为基本出发点。
情境的设置是多种多样的。配乐诗朗诵就是其中一种很好的 形式,美妙的音乐或激昂或舒缓,与朗诵者的节奏相和谐,更易 引起听者的遐想冥思,神与物游。例如:我教《水调歌头》这首 词时,用萨克斯曲配朗诵,萨克斯浑厚舒缓悠扬的曲调与词的意 境相辅相成,恰当的表现了作家对亲人的思念和自己寂寞的情 怀,同学们听得如醉如痴。有的同学说自己仿佛看到了诗人在月
下饮酒、起舞的孤独身影,甚至还听到了诗人长长的叹息,有个 女同学还勇敢的走上讲台,翩翩起舞
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再现作品情境,也是一种很好的做 法。在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我在朗诵的同时,布置学生 用绘画或语言再现所闻所感,同学们听得很仔细,想的丰富,表 达得多样,苏香香同学画的最妙:一位腰佩长剑的武士,伫立在 波涛滚滚的黄河岸边,望着如血的夕阳,冲天的狼烟,凝然不 动……对诗的主旨理解的非常到位,表达也准确而含蓄。
由于在朗诵的时候,学生只能根据语言信息,去充分的调动 知识储备,体验感情,放飞思绪,恣肆畅想,充分展示了个人的 创造性想象。正如刘勰所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
二、一诗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 维形式,是创造思维的重要部分。诗歌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是为了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使学生反复思考,尽量
说出更多,更新,更多的独创性见解。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让学生自主的理解诗的意蕴, 发 表独特见解,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对诗句的含义,诗的主旨不宜 简单加以限定,应鼓励学生讨论,形成特色见解。
在学习《钱塘湖春行》时,我请同学们说出自己最欣赏的诗 句,并阐明理由,学生们争相发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对仗工整自不
必说;最让人赞叹的是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寥寥数字,春意已满 怀。
――“水面初平云脚低”也挺好啊!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 了春潮初生的状况。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才是最好的诗 句。你看,花儿含苞待放,小草长势喜人,好像在说,繁花似锦, 绿草如茵的美景就在明天了, 这和杜甫的“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 官城”的意境多么的相似啊!
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特别是第三位 同学的发言,更体现了发散思维的特点:同中求异,异中见同。
三、大胆质疑,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观察现象间的差异,意在暴露已知与未知的矛 盾,提示现象与本质的差别,其显著特征是对已有的定论持怀疑 态度,古人说,“学则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都强调了质疑求异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和教师, 在独立思考 中,学会质疑和批判性的接受,而不是盲从。
在学习《雁门太守行》时,有学生问:“诗的首联中’黑云 压城’与’甲光向日’的描写是否矛盾呢”?
――有同学说是矛盾。“黑云压城”应是阴云密布, “甲光 向日”是日出晴空,两者放在一起,是矛盾,可能是诗人写错了
有同学说不矛盾。 “黑云压城”是比喻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急 形势,“甲光向日”是比喻战局的专机,与天气无关。
还有同学说, “黑云压城”与“甲光向日”既是写实, 又是 比喻。战斗开始时,阴云密布,形势危急。后来,天放晴,战局 也发生了变化,有了胜利的希望,因此这两处既是写实,又是比 喻,诗人没有错。
这样,同学们各抒己见, 既加深了理解, 又培养了求异思维, 做到了不盲从,不轻信,重视独立思考。
四、由此及彼,训练学生思维迁移
教是为了不教, 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是根本目的。 学生有自身 的特点、兴趣、爱好和独特的生活经历,要相信他们能够运用自 己的知识个性,体验情感,与文本对话,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在学习完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后,我突发奇想,问 同学们:苏轼一生贬官数次,却不消沉悲观,你们有没有依据?
同学们立刻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