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能被记忆看到的地方
人物名片: 周锐,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市作家 协会理事。著有《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幽默三国》《幽默西 游》《幽默聊斋》《中国兔子德国草》《金牌三小侠》《书包里 的老师》等系列童书。周锐称得上是中国童话界的获奖专业户, 先后获奖 100 多次,包括第二、三、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第四、五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 1994 年、1998 年、 2001年台湾 地区“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以及第六届夏衍 电影文学奖等。
在新书《在能被记忆看到的地方》中,周锐回忆了自己小时 候的成长点滴。和他的童话一样,凝练而平实的语言,读来就像 一颗颗落入水面的雨滴,击起读者内心的层层涟漪。
六七十年代的上海街道、梧桐树叶洒落的斑驳光影、 幼儿园 里的木马和大象滑梯、小人书和连环画、墙上的海报和标语…… 淡墨水彩勾画出一幅幅旧日场景, 就像一部时光机,将我们又带 回到那个颜色渐渐泛黄的时代。
在书中,周锐主要记述了自己从幼儿园到小学、 初中阶段的 成长点滴。故事里那个头戴空军帽、看上去萌萌的“我”,和所 有的小男孩一样,有自己的小淘气、小倔强、小骄傲,也有对某 个女孩子的朦胧的小情愫。 而一个男孩喜欢一个女孩,原来就是 不由自主地想要欺负她。他这样写道——
后来我离开南京,来到上海。
当时我不知道的是,我父亲已被划为右派去农场劳改, 我母 亲无法抚养四个孩子,这才把我送到祖父祖母身边。
入幼儿园第一天,午睡时,旁边的女孩悄悄拿出一个灰色的 颗粒给我吃。
我接过来看一看,那实在不像是能吃的东西。 她也许想捉弄 我,我不肯吃。
她就把那颗粒放进自己嘴里。
我看她吃得津津有味,这才除疑,也要了一粒来吃。咸咸的, 有鲜味。
她告诉我:“这叫盐津枣。”
不知怎么,我没喜欢这个给我吃盐津枣的女孩, 却喜欢上了
另一个,她叫洁。
洁没有向我表示过任何好感,但我喜欢这个静静的女孩。
她穿一件蓝底白点的连衣裙。
但我很快就从教堂幼儿园“毕业”了。
我成了小学生。
小学生活使我兴奋的是,洁居然跟我同一所学校,并且同一 个班级!
每天放学要“排路队”,就是排着队走出校门,一路有人到 家,队伍渐渐散尽。洁正好排在我前面,还穿那件连衣裙。我经 常会踢她一下,惹她嗔骂一句。多年后读郑渊洁的作品,他说“一 个男孩喜欢一个女孩,就会常常欺负她”,我就在心底惊呼:原 来不仅我这样啊。
对洁的欺负阶段不久结束,进入送礼阶段。
那时同学中常会有人带来一些小东西送人, 在大家的争抢中
获得富豪感。记得一种是成叠的小硬纸板, 可以折成一个个小方 盒子。还有那种圆柱形水果糖的包装纸,亮闪闪的,金碧辉煌。 还有插在戏曲演员发髻上的一支支镶嵌着“宝石”的头饰, 虽然
都是废弃的次品,可也足够让小孩子眼花缭乱啦。
得到这些好东西后,我会毫无例外地送给洁。
我跟洁住在同一条大弄堂的不同小弄堂里。 放学后,我会不 远不近地尾随其后。到洁快拐进她的小弄堂时,我就快步上前, 一言不发地把礼物递给她。
她从没拒绝过我的礼物。
这些只能算借花献佛,但我也送过她真正的重礼。 从四年级 起,每年暑假我都会去南京探亲, 祖父送我上火车时会给我两元 钱,回来时妈妈会给我五元钱。这些钱我会全部用来买书。我买 了我喜欢的《诸葛亮》《孙悟空》《李密和瓦岗军》 《方腊起义》 等等,翻书时很当心,翻了许多遍还跟新书一样。但“该出手时 就出手”,一本一本把我的书送给洁,我从没心疼过。
后来,因为上山下乡,作者和洁失去了联系。再见面,已是 很多年后的事了。故事的结局似乎有遗憾, 但儿时的点点滴滴在 记忆之光的照耀下,依然闪烁着美丽纯真的光芒, 因为记忆一直 都在那里。
有人或许会感到诧异, 我一生读书最多的时期竟然是在“文 革”那段。学校不上课了,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大把时间。上海 家中的书主要是父亲、 姑姑留下的三四十年代的文艺书籍。 南京 家中的书更多,都是我父亲 50 年代在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期间 用稿费买下的大量中外文学经典。但那些书在“文革”中成了 “毒草”,一包包的被母亲封存起来。我只好冒险偷读,在回上 海时再偷运一些。 学校图书室那时已无人管理, 会有学生去那里 “自助”借书, 我和韩建军也去过。 这些公家的书会在社会上无 数次地被交换阅读,更大程度地实现了它们的自身价值。
前些时有位在职读研的台湾女子和她的丈夫儿女一起来访 问我,因为她的硕士论文以我的童话为研究课题。 当她知道我还 保存着少年时的读书笔记,立刻要求拍照。
我打开这些笔记,我确实也有很长时间没想到要打开它们 了。
忽然见到自己四十几年前的稚嫩笔迹,难免会心跳加速吧。 最初,我的笔记中雅俗并存地夹杂着随时摘录的警句、 格言 和谚语什么的。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兵临城下, 将至壕边 把旧有的成见抛 到爪哇国了 王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