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一棵树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docxVIP

敦煌一棵树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一棵树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 一棵树烽燧遗址 (图 1)位于敦煌小方盘城遗 址西南 65 千米处。遗址地处戈壁沙漠腹地,远离 居民点,地表目标不甚突出,一直未被发现。 2004 年 8 月,敦煌市博物馆在检查小方盘遗址西段长 城烽燧时首次发现该烽燧遗址,之后博物馆又多 次进行勘察保护,并采集到数枚汉简。由于长期风 蚀的作用,近年往往有器物和简牍暴露。 2008 年 12 月。敦煌市博物馆决定进行抢救性发掘。 此次发现的该烽燧遗址位于西湖湾窑盆地中 部,方位为东经 93°14' 10?,北纬 40°07' 43?。烽燧周 围地势低洼,视野辽阔。此地多生长茂密的芦苇、 红柳、胡杨、骆驼茨、甘草、笈笈草等,约 40 平方千 米的范围内为碱湖滩。春季潮水上升,地表成为沼 泽,步履维艰。这里水草丰茂,是敦煌的春秋季牧 场。一棵树烽燧遗址东北临小马迷兔,南通南湖乡 多坝沟,西越大片草滩为库姆塔格沙漠,北近榆树 泉盆地约 6 千米处为湾窑墩烽燧 (甘肃省考古研 究所编号 D 3,斯坦因编号 T6 b) 。 烽燧在高出地面 13 米、东西长 30 米、南北宽 16 米的东西向风蚀台地上较平坦的西端。烽燧上 部经千余年的风力侵蚀和雨水冲刷.倒塌成由北 向南的 90°斜坡形。周围地面可见大量的汉代陶 片。烽燧结构为土墼垒筑,三、四层土墼中夹一层 芦苇,残高 1.8 米,基础东西宽 4 米、南北长 4.5 米。东北角立胡杨木柱。 灰层分布于烽燧西南处,台地土层崩塌,现呈 斜坡状。灰层内多为褐色草灰,间杂苇叶层,苇叶 层中有丝织品、麻布、木器、毡片残件、兽骨、畜粪、 绳纹灰陶片等。灰层中出土汉简 2 枚。台地西南部 弧形处,有三处用一层红柳夹一层黄泥土、一层芦 苇夹一层黄泥土邦筑台地边缘草垛。草垛残高 2.4 米,长 4.2 米。草垛下部细苇草中出土完整简牍 1 枚,字迹清晰;残简 2 枚。 烽燧东南 5 米处为房屋建筑,方向北偏东 5°。房屋建在台地东南较高处,东西向、南北两排 相连共六间,用土墼砌筑,残余九层,土墼内有苇 筋,墼长、宽、厚为 0.36 X 0.18 X 0.15米。部分房 屋墙基利用自然台地修筑,上砌土墼。墙体内外抹 苇草泥皮,最厚处有五层泥皮。现房屋全部垮塌, 多处有焚烧痕迹,屋顶用苇草笆夹红柳铺就。整座 房屋东西长 11.5 米,南北宽 6 米,墙宽 0.32 米, 残高 1.5 米(图 2)。房屋东、南两墙靠近台地边 缘。大门在整座房屋正中北开,位于 F5 北墙偏 西,现残存西门柱。门柱胡杨木,上端烧毁,残高 0.6 米。调查的主要收获物,均出自编号 F2、F5 小 屋。有简牍 12 枚,无字素简 4 枚。其他:木器残件 18 件,为木勺、木篦子、木铲、木车轮、木楦头等; 丝绸 4 件;麻布 5 件;毡片 7 件;麻、苇编绳 3 件; 磨石 1 件;麻、毡鞋底 4 件以及兽骨、皮毛袜等。 F2在整座房屋中部靠南,呈刀把形,东西长 2.9 米,南北宽 2.2 米,东墙保存较好,残高 1.1 米。房屋西墙下利用自然台地做一方形土台,长、 宽各 1.4 米,高 0.3 米。土台北为一土墼砌筑的方 形小仓,长、宽各 0.6 米,深 0.36 米。仓内出汉简、 毛皮鞋、麻布、木楦头和碳化的粮食。东墙下为长 2.2 米、宽 1.5 米的土炕。土炕上铺厚 0.3 米的苇 草。清理苇草时发现汉简和木车轮等。紧靠土炕北 为土墼砌筑的长 1.8 米、宽 0.3 米、高 0.4 米的隔 墙。北与F5连通。F5位于这座建筑中部靠北,东 西窄、南北长,是整座房屋的进出口和过厅。 F5东 西宽 1.8 米,南北长 3 米,东墙残高 0.8 米。东墙 南、北两处开门与 F1、F4相连,南通F2。清理F5 西南角时出土一件完整的封检 (图 3)。封检字迹清 晰,上下两端书写。上端书写三行,下端书写五行, 左下角题写纪年,为敦煌历年调查长城烽燧首次发 现最完整的一件,是此次发掘的重要发现 (图 4) 这次出土的简牍全为木质,多以当地所产胡 杨、红柳为材料。经初步整理,内容有檄书、日常屯 戍簿册、私人书启及其他。按形制可分为简、牍、 觚、封检、削衣等。简牍文书的字 体有正规的隶书、草书和半隶半 草的草隶体。纪年简有 2 枚,为西 汉宣帝元康三年 (公元前 63 年) 简和元帝初元四年 ( 公元前 45 年)简。 从一棵树烽燧遗址所出的汉 简,可获得以下几点认识。 一封检的形式 此次新获敦煌简中,有一简 对于探讨汉代边郡符信的种类、 形制及使用等问题,具有重要的 价值。其简文云: 领报龙勒今印至煎 都南曲侦侯苻信今遣将 张鲜民吕埋子至煎都南 曲将张廖民赵靖且会五 口诸水泉要道南北口所 过之处鲜等当兼道速行 若有踪迹入出使之靡速 还白消息若无踪迹取前 付信以所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