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精髓
一、敦煌文化增强了世界文明的“历史魅力” 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因中国丝绸大量输往西方而得 名,成为中华民族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集中反映。 敦煌的得名与 丝路交通的开通有关。东汉应劭言:“敦,大也 ;煌,盛也。”
唐人李吉甫亦言:“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南 朝人刘昭称敦煌为“华戎所交一都会”, 隋朝人裴矩称敦煌是西 域门户“咽喉之地”。位于敦煌东南 25公里的莫高窟,是丝绸 之路上一处光辉的历史遗迹。莫高窟现有洞窟 735 个,壁画 4.5 万平方米、泥质彩塑 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 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被誉为“东方世界艺术博物馆”、 “世界 艺术宝库”。其洞窟数量、壁画面积和保存现状都是世界上其他 著名石窟如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印度犍陀罗石窟等无法比拟的。
18 世纪后期,近代考古学诞生。在地理大发现浪潮的推动 下,敦煌、新疆及中亚地区吸引了各国考古学家的目光。据不完 全统计,从 1893年至 1935 年,来我国西北的考察团多达 24批。 其中 1906年就有德国格伦威德尔、瑞典斯文赫定、俄国科卡诺 夫斯基、俄国别列佐夫斯基、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芬兰曼 妮尔海姆等七支考察队。这些考察团中,仅 1935 年的中瑞西北
科学考察团有中国学者参加。考察团的考察范围大都以敦煌和吐 鲁番为中心,西北至黑城,西及西南至巴楚、库车、焉耆、楼兰、 和田、西藏一带。形形色色的探险家来中国的起因和身份不同, 但到了中国后, 都做过同样的勾当――窃取文物。 敦煌藏经洞发 现后,获取出土文书成为考察的最高目标。 为了窃取更多的敦煌 文书,一些探险家玩弄伎俩、不择手段,如英国人斯坦因、法国 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俄国人奥登堡、美国人华尔纳等。当 藏经洞被掏空后,洞窟中的彩塑、壁画就成为盗取的对象。这些 “考古学上的贼”将盗取的宝物捆载回国后, 一夜成名, 或被捧 为名流学者, 或获得爵位。 由于各国探险家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 地区取得了许多重大发现, 19 世纪下半叶到 20 世纪上半叶被誉 为探险家的“黄金世纪”。 在这一时期, 中国西北成为西方探险 家的乐园, 而敦煌成为乐园中的“极乐世界”。 就文化的影响力 而言,敦煌文书的问世,无疑使世界文明的“历史魅力”陡增。
二、敦煌文化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涵 敦煌文书出土于莫高窟藏经洞,正是这批文书,催生了敦 煌学。敦煌文书一经问世,立即引起外国探险家的觊觎和盗窃, 文书因此流散各国, 现分藏在英国、 法国、俄罗斯、 日本、美国、 丹麦、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瑞典等 10 余个国家和中 国境内(包括台湾)的数十个图书馆、博物馆和私人手中。随着 敦煌遗书的流散, 世界汉学的研究方向为之一变, 整理和研究敦 煌文书成为一个世纪以来许多国际汉学机构的核心任务。日本、 法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印度、韩国等先后成立了专门的敦 煌学研究机构,丹麦、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典、挪威、加 拿大、匈牙利、新加坡、希腊、哈萨克斯坦等国均有研究者。在 西方,有机会接触敦煌文书的汉学家都对其开展研究。 20 世纪 前半叶, 欧美及日本著名的汉学家大都以研究敦煌文书立身, 如 英国的斯坦因、魏礼、崔维泽、贝利等,法国的沙畹、斯坦因、 马伯乐、石泰安、戴密微、谢和耐等,俄国的孟列夫、丘古耶夫 斯基、克恰诺夫等,日本的矢吹庆辉、铃木大拙、羽田亨、仁井 田?等。由于所据有的敦煌文书内容侧重点不同,各国的敦煌学 研究特色各异。正如陈寅恪在《敦煌劫余录序》中所言:“敦煌 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自发见以来 20 余年间,东起 日本,西迄英法, 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 先后咸有所贡献。 ” 可以说,在 20 世纪前半叶,国际汉学的世界,就是敦煌文书的 世界。
文明因交流而丰富,文明因互鉴而多彩。季羡林曾经讲道: 敦煌和新疆地区是世界上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文化体 系汇流的地方,再没有第二个。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中国是世 界上惟一的历史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同样,历史告诉我们,敦 煌及新疆是世界上唯一的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区域。 敦煌文化因 充分融汇四大文化体系渐趋壮丽辉煌, 姜亮夫讲道: 敦煌文化包 罗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 也包罗了中西艺术接触后所发出的光 辉,是中国伟大传统的最高标准,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发扬。世界 文明则因有敦煌文化而更加丰富绚烂。 如果说, 敦煌文书发现初 期,众多探险家的行为是赤裸裸的“掠宝”。那么,随后出现的 国际“敦煌学”热则是汉学家们对敦煌文化的虔诚膜拜。 敦煌学 蓬勃发展的事实证明, 敦煌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涵 。
三、敦煌文化成为世界财富 一个世纪以来,敦煌文书流散他国是中国学人心中难以消 退的“痛”。 20 世纪 30 年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