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议《为政》篇二十三章及其诸论者
1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 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 也。”
对于这一章的解读,第一个重点应该是子张所问者为何。 对 于这个问题,却未见有多大的争议。 《太平御览》中引郑注:“世 谓易姓之世也,问其制度变异如何。”然后得出了结论:“子张 是问后世礼也。”
或者论者中其实也并没有谁真正注意到子张的问题――他 们关注的是孔子,而非子张。所以说“子张问后世礼”的结论是 否从孔子的回答中反溯而得,实属难说。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追迹三代之礼,编次其 事,观殷夏所损益,曰:随百世可知也。”避实就虚,肯定了孔 子是在谈礼,但是也并没有对孔子的论证过程作出充分补充。
钱穆在《孔子传》中指出:“孔子之治礼,其事亦一本于
史。……孔子心中,未尝认有百世一统相传自天子与王室,特认
有百世一统相传之礼。礼有常,亦有变,必前有所因,是其常。 所因必有损益,是其变。”
根据钱穆先生的理解,孔子在回答子张问题的时候所着重谈 到的,应该是“礼之常” 。至于“礼之变” ,则应当见于《八佾》 第九章:“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 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很明显,假如 不分别把这两章的“礼”看作宏观上的“礼之常”和微观上的 “礼之变”,那么孔子的思想就出现了自相矛盾之处。
若对孔子之意的理解仅止于“礼”,那么孔子所谈论的, “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历史发展观”的问题。 这似乎是许多论 者所不能接受的事情。那么,将这一段话引申到政治的高度,也 就无可避免了。
这样的引申首先来自于孔子的弟子。 《孟子》中记载了子贡 的言论:“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 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这与孔子 “虽百世而可知也”的论断有着明显的源流关系。
《法王百篇》则曰:“或问:其有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秦已继周矣,不待夏礼而治者,其不验乎 ?曰:圣人之言,天也, 天妄乎 ?继周者未欲太平也,如欲太平也,会之而用它道,亦无 由至矣。”在这里,孔子之言“上纲”不言而明,而所作的辩护 也跟着一起“上线”。 为“圣人”的辩护和对“独夫”的批判巧 妙地结合在一起, 精彩倒是很精彩, 却理据不足。“可知”的“百 世”毕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用历史事实去套用已经是失误了, 况且所用的,也并非什么事实,只是一个“符号”罢了。
《汉书 ?董伸舒传》中,“仲舒对策曰:故王有改制之名, 无变道之实。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当用此也。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 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 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 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道之大原出 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授而守 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由是观之,继治世者 其道同,即乱世者其道变。”董仲舒区分了“变”的内容 ( 制)
和“不变”的内容 (道) ,并且沿着“三代”的历史继续向上追溯 “不变”的“道”。最后得出了“继治世者其道同, 即乱世者其 道变”的结论。
不难发现,在董仲舒的论证中,他也将“乱世”作为孤立、 特殊的时间段,从整个历史中分割出来。虽然他说的更隐讳; “继 治世者其道同,即乱世者其道变。 ”在必须确保圣人之言无懈可 击的前提下。唯有强调与之不符 ( 或者说,与其引申意义不符 ) 的情况的特殊性。所以,“纣”、“秦”才被反复地当作异类而 加以模式化地批判。
自然也可以想见,在这样的论证中, “异类”的数量早晚有 突破底线的一天。
有向政治方面的引申,当然也就有向伦理向度的引申。 如马 注:“所因,谓之三纲五常。所损益,谓之文质三统。五类相招, 世数相生,其变有常。故可豫知。”
礼,是联系政治、伦理的共通点。所以,礼的相因与“可知” 自然可以推导出伦理规范“经典化”的结果。这在《集注》中也 能看到。“谓之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虽百世之远, 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其但十世而已乎 !圣人所以知来者尽如此, 非若后世识纬术数之学也。胡氏日子张之问,盖欲知来,而圣人 言其既往以明之也。夫修身以至于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礼。无 叙天秩,人所共由,礼之本也。商不能改乎夏,周不能改乎商, 所谓天地之常径也……因往推来,虽百世之远,不过如此而已 矣。”
与董仲舒不同的是,朱熹所追求的具有“普适性”的伦理规 范,更具可操作性。因而他的论证也相对自然。既然伦理 (“三 纲五常” )应当居于“核心”的位置 ( “礼之大体” ),那么表层 的“文章制度”自然成为相对不足道的东西。 无论怎样变化,都 无法影响人们对历史大致走向的把握。
在各种各样的解读里,最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