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孔子之乐
《论语》处处闪烁着孔子的智慧,于其中孔子的寥寥数语, 我们能够体会到孔子的伟大品格和孔子的内心情感。 借着《论语》 这本书, 我们可以看到, 孔夫子是一个和蔼温逊又十分乐观的老 人。
叶公问孔子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 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 #8226;述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 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 #8226; 宪问》 孔子说自己是个热衷于学习生活的人, 快乐得忘记忧愁忘记 自己即将老去的事实。而孔子的学生说他是个无所忧惧的君子。 从孔子与学生随意漫谈的寥寥数语中, 我们能够感受到孔子的乐 观通脱、爽朗豁达。
子曰:“仁者不忧”,“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之乐 也必然根植于“仁”之中。从外在讲,仁即“爱人”“泛爱 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是一种人文关怀,是人际关系 中的和谐;从内在的人格来说, “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之“乐” 实际上就是个体通过对仁的追求而达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自由境界。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论语
#8226; 雍也》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解说此句 时说: “人仅知‘道之可贵 , 未必肯去追求‘道 ;能‘好之, 才会积极去追求。仅好道而加以追求 ,自己犹与道为二 , 有时会因 懈怠与道相离。到了以道为乐 , 则道才在人身上生稳了根 ,此时人 与道成为一体,而无一丝一毫的间隔。……此时的人格世界,是安 和而充实、发扬的世界。”这样看来,孔子的“乐”既不来自于 对知识的追求,也不是源于个人情感的喜好倾向,实际上这种 “乐”更多的表现在对“仁”的自觉追求, 是内在道德精神的饱 满和强大。
李泽厚先生在《华夏美学》中说:“孔子讲的这种快乐,既 是‘学而时习之,又是‘有朋自远方来;既是对外在世界的 实践性的自由把握,又是对人道、人性和人格完成的关怀”“它 既是人的自然性的心理情感, ……,成为心灵的实现和人生的自 由,其中积淀、融化了仁的智慧和德行”“达到它,便可以蔑视 富贵,可以甘于贫贱,可以不畏强暴,可以自由做人。”“这也 是仁的最高层次。”孔子的“乐”,是自己的情感符合社会规范 后的满足,是生命本身与“仁”合一后达到的自由无碍的精神自 由和愉悦。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 #8226;雍也》知者乐水,水是轻柔、 从容的代表,看似清澈却有无限哲理蕴含其中。 《论语疏正》中 引到“夫知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中 闲。”顺应自然,而又超越自我达到如水般自由澄澈的心境,便 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这也是至高无上的“乐”。正因 为有了这样高尚的道德情感和自由精神做“乐”的支撑, 所以在 《论语》中,孔子处处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乐观。
可以说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逆境之中,“君子固 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 #8226;卫灵公》“饭蔬食饮水,曲 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8226;述而》“贫而乐”, 在这些穷困之境中,孔子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并能够乐 在其中。他困于陈蔡之时,也能自嘲般地说自己“累累若丧家之 犬”《史记 #8226;孔子世家》在极其困难的处境中,孔子也能 够寻找到内心真正的快乐。 孔子的人生理想是“莫春者, 春服既 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8226;先进》这境界能够极大地满足人的精神自由,这 其中蕴含着真正的快乐。所以说孔子之乐着重于不事外求, 是超 越人世、超越物质世界之上的,这种快乐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 体验,而不停留于外在条件的感官满足。从这个角度看,孔子似 乎与庄子一样,通过超越外在世界而达到精神自由, 达到“乐” 之境。
庄子所追求的是超伦理,超出所有喜怒哀乐、好恶爱憎之上 的“天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 #8226;天道》 所谓“天乐”,也就是与“天”(自然)同一,与宇宙合规律性 的和谐一致,它不是一般的感性快乐或者理性愉悦 (这二者与孔 子所说的“好之者”、“知之者”相近),而是对人生的一种超 越的审美态度,它是经由“心斋”、 “坐忘”才能达到的纯粹意 识和创造直观。这种“天乐”追求在与宇宙、自然、天地万物同 一中求得超越。达到这一“天乐”的方法便是“弃世”,所谓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 《庄子 #8226; 达生》
孔子虽然也追求这种精神自由之乐, 但与庄子相反,孔子之 乐是建立在世俗生活中的情感快乐之上的。孔子说“未若贫而 乐” 《论语 #8226;学而》 ““贤哉 ,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 , 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第8课 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魅力课堂教学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pptx VIP
- 人力资源管理开题(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最新】.docx VIP
- 《生产调度与控制实务》课件.ppt VIP
- 2025水电工程信息分类与编码第4部分:水工建筑物.docx
- PMP项目管理培训课件项目.pptx VIP
- xx公司集团中铁工程部内部管理制度.doc VIP
- 2025年汽车驾驶员技师资格证书考试及考试题库含答案.docx
- 盐酸普鲁卡因工艺说明书8.pdf VIP
- 外研版小学三年级的英语第一单元试题.doc VIP
- 经济学原理(第8版)微观经济学曼昆课后习题答案解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