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语文_木兰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知识,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运用想象,及分析诗中心理描写,赏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比阅读,理解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赏析语言的韵味;理解修辞手法,如互文。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 2学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探究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等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及导入 (一)课前预习 1.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导入 有一位女子,她纵马驰骋时,能征战沙场;她身着女装时,又婀娜多姿。她就是花木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塑造了这样一个光辉形象的经典《木兰诗》。 设计意图:直入主题,定一个赞美的高昂的基调。 设计意图:直入主题,定一个赞美的高昂的基调。 二、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1.(1)看图背诗。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背诗,以学生喜欢的方式检查背诵、预习情况。 (2)抽查重点词语的含义。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情绪饱满。同时,让他们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情绪饱满。同时,让他们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读出感情。 (1)自由朗读,体会一下各个小节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一会小组或个人展示一节。 (2)小组或个人展示,同学点评。 (3)教师就个别小节,如“万里赴戎机”一节范读,同学再读,深入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富有真情的朗读,感受诗歌的美, 设计意图:通过富有真情的朗读,感受诗歌的美, 人 物的美。 读出韵味。 (1)指定学生重点研读第3、4、6小节,通过仔细研读,看读出人物的哪些特点或情感。然后逐一分析。 (2)第3节 用复沓手法,环境描写,以静衬动,写出木兰的思乡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3)第4节 互文手法:两句或几句话互为补充,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主要内容:征途之遥,义无反顾;征战之苦,坚毅面对;征战之烈,艰险牺牲。 人物形象:英雄气概。 简笔:将万里之遥与十年之久的时空浓缩在聊聊六句诗、30个字中,用笔极简,简而传神。 (4)第6节 铺排手法:写团聚的喜悦和温馨。写出木兰的女儿情怀。 繁笔:不厌其烦,极尽渲染。 人物形象:女儿情怀——珍惜亲情,爱美之心,俏皮可爱。 总结反馈:木兰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女儿情怀,这正是她最大的特点。在第3节中,你看到了这两方面的特点吗? 思乡,思亲——女儿情怀;在孤寂与荒凉中从不退缩,默默承受——英雄气概。 设计意图:咬文嚼字,品味语言,理解内涵,读出经典的魅力。 设计意图:咬文嚼字,品味语言,理解内涵,读出经典的魅力。 读出境界。 每个人心里都有了自己的木兰,再读诗歌,用一组对偶句或排比句的形式,写一写你心中的木兰吧。 (示范)莫说女儿身, 征战沙场一样立功勋; 勿论功利心, 抛却荣华还是爱真醇。 写完的同学朗读一下。 设计意图:贴近文本,跳出文本,领悟人物精神。示范句可根据学生情况决定是否提前出示。 设计意图:贴近文本,跳出文本,领悟人物精神。示范句可根据学生情况决定是否提前出示。 三、课堂总结。 木兰爱自己的家,享受着这平凡的幸福;当国有难,她又只身赴国难。这就是她的家国情怀。(出示PPT)家国情怀意味着面临艰险不退缩,意味着面对牺牲无所畏。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愿它也能化作我们心底的一首歌,时时唱响,久久不忘。 课后作业 默写全诗。 板书设计 读出真情 读出韵味 木兰诗 读出境界 《木兰诗》 学情分析 《木兰诗》为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民歌,虽然篇幅较长,但语言总体来说浅显易懂。学生早读已经背过全诗,所以课堂教学设置问题时重在文本阅读,形象赏析,精神感悟。学生多来自农村,语文素养缺乏,朗读能力也需要提高,加之这学期刚刚接手这个班,对学生情况了解得不很透彻。所以设计教学环节时,尽量做到能深入浅出。对形象的理解,大部分同学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只是有浅有深,需要教师的深入引导。对于互文这一修辞,教学中列为重点,因为首次接触,加之学生理解困难,故教学中不设计学生自主解决的环节,由教师直接讲解。对于3、4节中的木兰的形象理解,学生可能不能更深入,教师适时引导、总结。学生比较认真,但比较拘谨,教师要以浅显的问题引领,让他们放松。 以上是对学情的分析。 《木兰诗》效果分析 整堂课教学环节完整,层层推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