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光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一 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二 内容与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复习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回归课本,同时在学生熟悉结论的基础上,逆向思维思考实验器材的选择作用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做必要的实验验证。学生对这些实验的探究过程和结论已有所认识,但有些实验设计的目的模糊,所以本节课主要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另外光的三种现象的区分、光学作图也是重点。
三 中考指南:本章在中考中的易考点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的几种现象的判断应用;应用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作图;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与应用;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
四 复习目标:1、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了解光反射的探究问题。2、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探究过程中的问题。3、通过探究实验的复习,了解实验设计中运用的物理科学方法4、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比较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发生的条件,规律的异同以及各自特有的光现象。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实验设计及问题探究难点:实验操作及问题探究教具:平面镜、玻璃板、白纸板、激光笔一只、蜡烛、刻度尺。五 复习过程:
实验一:光的反射(学生思考加演示)
实验器材: 、有色激光器、可折转的白色硬纸板、刻度尺、 等。
实验图示:
问题探究:(1)实验中白纸板的作用是什么?
实验中将纸板B折转一定角度的目的是什么?
试验中如何探究两角的大小关系?
沿着反射光线的路径让光射向入射点o,会看到反射光线出现在什么位置?说明了什么?
做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实验二:平面镜成像(基于课标对该实验的要求较高采用分组实验,1、2独立完成,基于本班小组建设不成熟,4问题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一完成,但实验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注重探究过程中学生易忽略的问题)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较 (“薄”还是“厚”)的透明玻璃板、大小 的蜡烛、 、白纸、光屏、火柴、支架等
实验图示:
问题探究:
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为什么要选用较薄的?
实验室玻璃板要 放在水平桌面,否则会导致什么后果?
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什么?实验研究方法是
实验中刻度尺、白纸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如何确定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还是实像?
六 课堂检测:
1.如图2-2所示是小明拍摄的雁鸣湖风景之一,大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 形成的 (选填“实”或“虚”)像。水深2m,桥栏杆上的石狮子距水面3m,石狮子的像距水面 m。当雨季水面升高时,石狮子的像到石狮子的距离变 。小明把照片倒过来看也很清晰,他辨不出哪边是倒影,请你说出倒影的特点 .
.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分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其中 是折射光线,反射角等于 ,MM右边是 (填“空气”或“玻璃”)
下列事例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阳光照射浓密的树叶,在地面上出现光斑 B.潜水员在水面下看岸上的景物“升高了“ C.人们在湖边看到“白云“在水中飘动 D.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本身不发光的桌椅
4、下图 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明亮”还是“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如果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_____ ____(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如果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都无法与像完全重合,你推断其原因是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13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第8课 在实际中提高认知能力-【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思想政治《哲学与人生》金牌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pptx VIP
- 02S501-2 双层井盖图集标准.docx VIP
- SANKEN三肯变频器samco-ns TEXC-NS-002(小容量)使用手册调试说明书.pdf
- 企业工业控制系统管理办法(试行).docx VIP
- 湖南洋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介绍.pdf VIP
- 2025至2030中国聚甲醛塑料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与投资策略报告.docx
- ISO15189常见不符合项案例分析.docx VIP
- 2.3地图的选择和应用同步分层练(含答案)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pdf VIP
- 风井梯子间更改方案.docx
- 《电气环氧树脂应用》课件.ppt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