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空洞化与中日产业互补论-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docx

日本产业空洞化与中日产业互补论-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docx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日本产业空洞化与中日产业互补论 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 ? ? ? ? ? ? ? ? ? ? ? ? ? ? ? ? ? ?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自20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日本制造业拉开了大规模海外转移的序幕,由此而引发日本的产业空洞化[1]日益引起关注。从数字上看,日本制造业的海外当地法人销售额约50.8兆日元(2000),日本的出口总额为48.56兆日元,日本企业在海外的生产据点生产的工业品已经超过了日本出口规模,制造业的海外生产比率也从1985年的3.0%上升到2000年的13.4%。而日本国内制造业企业数在80年代中期保持在87万左右,到了90年代中叶陡然减少至77万余家,2001年进而减少到65万家,制造业就业人数也由1985年的1335万人减少到2001年的1113万人。不容置疑,在日本国内的确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产业空洞化问题,而且日本产业空洞化问题与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有着密切关系(见图5-1、表5-1)。 图5-1 日本海外生产比率的变化 表5-1 日本制造业企业数量以及就业人数变化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与投资母国产业关系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产业的关系,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国可以将本国已经失去或者即将失去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实现国内的产业结构优化。邓宁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就已经提出“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投资国产业调整”的观点。 日本学者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从国际分工角度出发,投资国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东道国,投资国通过减少失去比较优势产业的生产,可以将有限的资源扩大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生产和出口,使双方获得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利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贸易创造型”特点,即按照这种产业调整进行的直接投资导致贸易扩大的“顺贸易导向型投资”,不仅没有替代本国同类产品出口,相反还带动了与此类产品相关的产品的出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实际上是以国际市场为舞台调整产业结构,将对外投资与国内产业的调整建立起系统的联系,使对外直接投资为本国产业发展服务。 牧野升在小岛清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滚动产业国际升级理论,主要观点是一国对外投资应服从该国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在国内建立和发展具有核心支配地位的超前产业或者产业主体基础,并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条件向该地区进行适宜的产业扩张,组成与国内产业形成连动、促进国内产业不断升级的产业国际延伸体系。[2]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产业的国际转移有可能造成投资国产业的空洞化,给国内宏观经济和对外直接投资者带来负面效应。主要内容有三点: (1)就业方面: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加快该产业的衰退,剥夺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2)出口方面:关联企业间的企业内贸易,对本国的出口贡献度小,另外海外子公司的生产会替代本国出口,减少本国的出口; (3)企业竞争力方面:海外直接投资是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一揽子的转移,生产技术的转移(尽管是企业的内部化技术转移),也会降低本国的技术优势,提高东道国的竞争能力,削弱本国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 例如,美国学者巴古斯认为: 海外投资以获取更多的比较收益为基点,并且随着海外投资的进行,投资国家在海外获得产业份额,有了创造海外收益的条件,投资国在东道国建设了比东道国更先进的经济实体,同时向东道国转移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最终促进了东道国产业的发展。 按照这一观点,一国对外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是获取较多的资本收益,国内产业随之进行的调整是被动的,对带动投资国产业发展的作用有限,而对东道国产业发展的作用却很大。因此巴古斯主张控制对外投资规模,以免本国产业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第二节 日本产业对外转移与产业空洞化 一 产业空洞化的形成过程 从20世纪70年代日元升值到目前,日本制造业的空洞化的形成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70年代到1985年的广场协议,随着日元升值出口产业失去了竞争力,日本为了确保已有的出口市场而开始向海外扩张,最初是纤维和杂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为了寻求低工资而向亚洲转移,接着产业领域向电机、化学和机械扩展,地区也从亚洲地区向欧洲和北美扩展。 第二阶段广场协议后到90年代前半叶。随着日元的新一轮升值,为了建立出口据点日本企业开始了新一波的海外转移。此次转移以电机电子、机械为中心。在母公司的要求下,系列子公司开始向海外转移,与第一阶段相比,空洞化以电机产业为中心迅速扩大,但是产业主力部门仍然保留在日本国内。 第三阶段是90年代后半期至今。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各国技术水平提高过程中,包括主力部门在内的日本企业开始向海外转移,返销日本的进口也在急速增加。这段时间日本国内失业率上升,贸易顺差规模急剧减小。 从上述历史

文档评论(0)

智慧I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微软售前技术专家持证人

生命在于奋斗,技术在于分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0日上传了微软售前技术专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