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全球化
神话多于现实
?
? ?
?
?
?
?
?
?
?
? ? ?
?
?
?
?
?
目前在国内外有关“全球化”汗牛充栋的讨论文献中,大概有两个共识:概念上,全球化指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或继续一体化,即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贸易和投资开放的行列,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加速了;时间上,从人们使用“全球化”一词的频率及其变化来看,[1]世界经济的加速一体化是一个较晚近的事件,甚至可以被确切地断定为一个20世纪最后20年的现象集观。
按照经济学的标准,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有多少现实的成分?为什么各国对“全球化”抱有矛盾的态度?面对“全球化”可能带来的效益和风险,国际社会能够发现比现状更有效的管理办法吗?本文旨在提出这些问题,供进一步探讨之用。
一 世界经济新特征:质化和量化“全球化”
对比历史,20世纪最后20年的世界经济有什么突出特征?技术进步了,以信息处理和传播为主导的先进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扩散开来,海陆空交通也大大便利和便宜了。但是,技术进步加速了吗?—— 比起以往的技术创新,现在的技术创新更快、更具革命性?虽然我们在这里本无力回答这样的问题,但可以转向两个更直接的问题: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加速了吗?
从总量上看,国际贸易增长的“黄金”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那期间,国际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7.3%,超过同期内世界生产的增长率(5.6%),明显地高于我们所更加关心的1974~1996年期间的国际贸易增长率(4.8%)。当然,20世纪最后20年国际贸易增长快于19世纪最后3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的国际贸易增长(约为3.3%),而且超过同期内世界生产的平均增长(约为3.0%)。
对一些发达国家而言,相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晚近的国际资本流动并未加快。荷、英、法、德4国在一战前夕,对外资本输出累计总额多达它们GDP的20%~60%,1996年时这一比例仅在15%~45%之间。[2]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人将目前所谈论的“全球化”看做他们历史上的第二次全球化机会:19世纪以武力扩张加快商品和资本输出为特征的“全球化”随着20世纪世界大战的爆发戛然而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准备和期待”,20世纪最后10多年又提供了新的机遇。
20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上是短暂的一瞬,即使从二战结束算起也是一个小小的时段。20世纪最后20年的世界经济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也许我们可以从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以及整个国际政治经济的制度框架的角度将那些看得见的变化概括为3个方面:
变化之一:20世纪最后20年持续增长的国际贸易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与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的格局。
传统国际贸易以发达国家制成品与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相交换为基本格局。1900年,世界贸易中初级产品占了65.6%,1953年这一比例仍高达50.3%。自那以后,随着发达国家之间贸易交换转向以制成品为主,1972年初级产品贸易只占世界贸易的34.5%(1990年进一步降低为29.2%)。但是,真正使这些数字具有时代意义的是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经济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一些发展中经济走向制成品出口导向的发展道路,以及后来更多的发展中经济加入这一行列,整个国际贸易的结构变化得到了加速。现在,工业制成品占商品总出口的比例在许多发展中经济——包括像中国、东盟4国、印度、墨西哥、南非等等——已达到70%以上,而在1980年以前,这一比例在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不到50%。
变化之二:20世纪最后20年国际金融市场的增长加速,资本流动,尤其是以证券资本为形式的短期资本流动,在全球各地的运作规模显著扩大了。[3]
发达国家之间相互开放金融市场、放松外汇交易管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个突出趋势。发展中国家地区开始重视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所自90年代初以来雨后春笋般地在诸如乌兰巴托、加德满都、布拉柴维尔等亚非拉城市遍地设立。历史上的国际资本流动大多集中在所谓的“基督教世界”,即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之间。90年代,具有独立文化传统的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成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吸收中心。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在70年代每年平均为300亿美元,90年代前半期达到2000亿以上。尤其是在1993年以后,每年在2500亿以上。各种形式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在80年代平均每年为200亿美元,从1993年起每年超过1000亿。作为短期资本流动增长趋势的一个反映,跨国界债券和股票(Cross-border transactions in bonds and equities)对GDP的比例在许多发达国家大幅度提高。1970~1996年期间,美国的这一比例由2.8%上升到151.5%,德国由3.3%上升到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