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机制、金融工具与社会再结构-以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例.docx

人情机制、金融工具与社会再结构-以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例.docx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人情机制、金融工具与社会再结构 以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例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再结构是与社会分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分层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现在的社会分层研究,大多需要统计分析和宏观把握,社会再结构也同样如此。但是本文将“社会再结构”与人情、金融工具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是试图将视角深入到人与人的互动模式中去理解宏观社会结构的问题。 作为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重要起源,马克思的阶级分析预设:同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往往具有相同的意识,容易产生集体行动;集体行动直接牵涉社会秩序,而“社会秩序何以可能”是社会学面对的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预设,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打些折扣。 不过,上述预设的因果关系实际上是比较薄弱的。人们能够非常容易地发现,同样的社会阶层未必就具有相同的意识,就算有了相同的意识,甚至是某种情感基础,也不一定会产生集体行动。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以非常明晰的语言阐明了这样一种前提假设在逻辑上的裂痕。 面对这样的难题,社会学的回应除了需要讨论清楚集体行动的社会机制[1]之外,还应该秉承马克思对商品、生产方式和剩余价值等的分析,不断地去探讨社会分层的机制问题。当前社会学的注意力的确有一部分转向了对社会分层机制的研究之中,不过,这一块理论的发展还是比较薄弱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仍然停留在教育、家庭、社会偏见、制度环境等影响因素分析的层面上,比较严重地忽视了一块无论是在微观层面还是在宏观层面都很重要的内容,而事实上它正在现代经济生活和社会结构变迁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就是金融工具。中国大陆社会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金融工具这一重要分层机制的忽视,一方面也许是因为社会学家们对该领域太过陌生;另一方面也许是缺乏对金融工具进行更深层次的社会学思考。 本文试图从探讨人情背后的社会交换模式出发,将金融工具放在这个交换框架之中来看待,通过思考什么因素影响人们对价值的占有,得出社会分化机制的逻辑,并试图用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经济现象来加以印证。文章首先从最基本的人类生活关系、人情等的考察入手,形成一个双重交换的分析框架。然后,在这个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大陆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货币政策和证券市场的案例材料,来说明“金融工具”的变动如何为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又如何拉大贫富差距,悄悄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结构。最后,结合经典案例,文章试图从这样的角度去阐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和秩序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 承诺标识物与两种交换模型 戈德斯密斯在他的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指出: 金融工具是对其他经济单位的债权凭证和所有权凭证……也许最重要、最古老的金融工具就是非金属货币了,其形式可分为银行券和能以支票或其他类似的简单程序转账的存款两种(十足的金属货币不是金融工具,而是实物资产——一块标明重量和成色的贵金属)。其他金融工具还有各种法定期限或实际期限各不相同的存款;向政府、企业或个人发放的、往往在多年之后偿还的抵押或非抵押贷款;期限一般较长的人寿保险和养老金债权;由一个企业向另一个企业或个人买主提供的挂账信用或以汇票等形式发放的短期商业信用;参与工商企业或风险投资的股权凭证,其中以公司股票为现代经济中最常见的形式。(戈德斯密斯,1994:1~2) 为了简便,在他的书中,戈德斯密斯将金融工具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债权证券和股权证券。这里金融工具被当作各种各样的凭证,其所指向的是“债”或者是“股”。 无论是“债权”还是“股权”,都意味着对他人行为或活动的一定程度的占有性,这种占有性的来源在于,权利所有者在此之前给予了义务人一定的恩惠。所不同的是,对于“债权”而言,这种恩惠具有一个双方比较认同的范围,并不因为义务人后续的行为或活动而变动过大,一定时间之后义务人需要归还;而对于“股权”而言,恩惠可膨胀也可缩水,依义务人的行为或经营活动来定。 具体从交换的角度看,无论是债权还是股权,“债务”还是“股务”,其实都是因为在人与人的交换过程中出现时滞而产生的。比如,说拥有A物品的张三和拥有B物品的李四之间进行了交换,指的是A物品和B物品在他们两个人之间发生了移转。但是如果李四暂时不拥有B物品,而又急需A物品,那么,当李四从张三那儿获得了A物品的时候,哪怕是通过某种所谓的“互惠机制”,李四同时也就给了张三一个承诺——一个给张三B物品(A物品的对应物,或者干脆就是A物品本身,即B可以等于A。不过,B究竟为何,要根据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双方协议来定)的承诺,这样张三也就拥有了一种权利,一种向李四索要B物品的权利。 怎么样才能够让人们在受了别人的物品之后心中有数,觉得自己欠了别人的情?莫斯(Marcel Mauss)对礼物的探讨非常有趣,他

文档评论(0)

智慧I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微软售前技术专家持证人

生命在于奋斗,技术在于分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0日上传了微软售前技术专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