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切人力资本都利用起来.docx

让一切人力资本都利用起来.docx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让一切人力资本都利用起来 ? ? ? ? ? ? ? ? ? ? ? ? ? ? ? ? ? ? 鉴于《建议活页》栏目不是也不可能是像论文那样对某一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述,甚至恰恰相反,它还要求具有杂文性质的尖锐时评,所以,我在去年(见《建议活页》2003年第11期)发表的那个建议,虽然观点是鲜明的,但表达出来就难免窥豹一斑。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对此,我有责任来进一步阐明。 我的全部观点如下。 第一,中国的高校需要来一个大发展,而竞争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一个大城市绝不可能只有一所大学。 第二,古往今来都有异地办学的现象,相当大数量的高等院校主要也不是由本地人形成的师资力量,如深圳大学等。 第三,名牌高校可以在短期内创造成功,如香港科技大学。 第四,我仅仅认为一所特定的著名高等院校难以在异地无保留地出现,尤其反对它附属到幼儿园一层,即巴金只有一个,名校不可复制。 上述观点的全部含义就在于珍惜、坚守、爱护名牌高校的质量水准。 但是,文章的片面性在于没有充分地挖掘可能存在的若干积极因素。 虽然就整体而言,我说过“离开了未名湖就不是北京大学”“离开了清华园就不是清华大学”“离开了松花江就不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但是,决不应否认西丽湖畔的大学城可能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与优势。 第一,既然大学“非大楼,乃大师也”,那么相当大数量的学术骨干(或者海归派)来到异地,一个人也就完全可以带出一个学科来。 第二,在旧体制的束缚下,一大批还在学术盛年的专家学者因退休而被“闲置”起来,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异地办学可以在“指标”之外把他们郑重地请回来,就能够使这一宝贵资源放出异彩。 第三,退一步讲,即使某些名校的名师仅仅在异地开办几场讲座,那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功效。 第四,从学生来讲,即使他们是因大量扩招而进入名校的,其分数也是三流学校学生不可相提并论的。 所以结论就是:名校虽不可复制,但名专业能在异地产生。若干学术权威奔走于世界各地的实验室就是明证。 更重要的是,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什么牌子,什么名义,而是实实在在的学科专业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 况且事物还有另一面。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一个教育落后的地区要实现超常规发展,不仅需要一般意义上的竞争(指多办几所大学),而且需要高层次的引导(指名校影响)。否则,低水平的重复办学,只能满足于大众教育,难以适应高新技术的尖端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引进名校的教师不仅是一个壮举,而且也是一种捷径。试想,当年若不是北大、清华、人大共同协助创办深圳大学,如果仅由当地人才自发组建,那么迄今为止,其恐怕也只有特等高中的水平,如果不是面向全国招生,恐怕真的办成了子弟学校。那样循环,其恶果将是灾难性的。 现在的问题是,面对全国各地已经不再是一个构想而是一种现实的一座座大学城,要想维持、坚守甚至提高名牌高校的质量,我非常赞赏教育部部长最近的声明:教育是一种产业,但不能产业化。这不仅要求公共财政必须承担义务,更重要的是名校牌子本身是绝对垄断的,而垄断价格的极度扩张也就必然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状态,从而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在这里,其改革的途径仍然是多种多样的:或者再依靠内部的竞争,或者再引进些高、精、尖人才,或者再进一步整合规划。当然,其结果只能由实践来检验,由时间来说明,否则又会导致一种人为设计中的致命的自负。 名校虽然不可复制,但精神能再现。北京大学的“兼容并蓄”、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都是中国文化、人类文明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引进人才不仅是一种胸怀(深圳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它更无理由、无资格拒绝人才),而且是一种智慧(深圳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移民中人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不仅希望看到我所热爱的母校北大的脚步,还希望能听到来自世界名校如哈佛、剑桥的声音。因为我们毕竟还是多了一所高校,而不是少了一所高校;毕竟还是人才太少,而不是人才太多。我们必须克服小生产、小团体、门户主义、行会观念等狭隘心态,在省际化、国际化甚至将来“球际化”的背景下去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所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才资源、人力资本来为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应该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总原则和总政策。 (2004年2月) ? -全文完-

文档评论(0)

智慧I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微软售前技术专家持证人

生命在于奋斗,技术在于分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0日上传了微软售前技术专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